李龙、宋晨、高宁课题组合作揭示膜蛋白进入脂膜折叠的分子过程
该论文捕获了膜蛋白转位过程中的一系列中间状态,揭示Sec转位复合物在膜蛋白转运过程中不仅提供蛋白质穿膜的通道,还扮演“分子伴侣”的重要角色。研究结果第一次在分子水平揭示了膜蛋白转位与折叠的关系,提出“共转位折叠”的概念,为理解膜蛋白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命科学学院李龙课题组揭示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进入线粒体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报道了线粒体中介导蛋白质转运的TOM-TIM23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和生化结果,揭示了蛋白质通过TOM复合物跨越线粒体外膜的新途径,并重新定义了线粒体内膜TIM23转运体复合物的核心组成。
生命科学学院第七届“学术周”活动圆满举行
2021年9月6-10日,生命科学学院第七届“学术周”活动圆满举行,活动期间举办了包括学术报告、海报展示、本科生教学研讨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共计1000余人次参与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9月6日上午,“学术周”活动拉开帷幕,全院100余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活动。开幕式由副院长高宁教授主持。院长吴虹教授致开幕词,赵进东院士为2020年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杰出科研奖”获奖者李毓龙教授颁奖,表彰其在开发新型成像探针,并利用其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李毓龙教授为师生们带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09-17
北大年轻教授最新PNAS:解析肠道病原微生物新机制
北京大学,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利用新开发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CAPP-DIGE,揭示了细菌抗酸伴侣蛋白的独特底物。
北大昌增益教授最新文章:ATP合酶作用新机制
ATP合酶利用跨膜离子(主要是质子)梯度提供的能量, 催化由ADP和Pi(磷酸)合成ATP的反应. 已有证据表明, 这种催化反应通过ATP合酶内部亚基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实现. 然而, 现有的基于整合在细胞膜内的c环及附着于其上的中心杆(由e和g亚基组成)转动的ATP合酶旋转模型存在多方面的理论缺陷, 也与某些实验数据不符.
著名期刊《Chemistry & Biology》杂志更名
Cell出版社旗下有多份著名的期刊,其中1994年创刊的《Chemistry & Biology》杂志近期宣布正式更名为《Cell Chemical Biology》。最新一期(1月21日)Cell Chemical Biology正式上线。
北京大学生科院昌增益教授当选为FAOBMB联盟主席
通过于2015年10月10日结束的无记名选举,北京大学跨院系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兼职教授昌增益博士被当选为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盟(The Federation of Asian and Oceanian Biochemists and Molecular Biologists,简称为FAOBMB)第十六任主席。
饶毅:师有涯
教育实际的情况常常是老师把学生按照优秀老师的方向培养,这不仅是中国的中小学老师,而且实际上世界顶尖大学恐怕也是这样,无论它们是否承认。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新一届编委成立
由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新一届编委日前在京成立,英文版(SCL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同期召开。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北京大学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