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抗VEGF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的处理或耐受:视觉和解剖学结果的系统评价
这篇系统综述聚焦抗VEGF治疗nAMD(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持续性SRF(视网膜下液)的管理争议,揭示其视觉预后与治疗策略的复杂性。研究表明,SRF存在未必损害视力,高频aflibercept(阿柏西普)可减少积液但需权衡注射负担,而保守方案亦能维持稳定。作者呼吁标准化治疗路径,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来源: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时间:2025-04-13
未成熟粒细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无抗 VEGF 治疗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为评估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的 δ 中性粒细胞指数(DNI)、未成熟粒细胞计数(IG#)及百分比(IG%),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PDR 组 GR# 和 GR% 水平有显著差异,IG# 和 IG% 或可区分 NPDR 和 PDR,对 DR 检测有重要意义。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be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时间:2025-04-13
基于人工智能的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研究
编辑推荐:针对nAMD患者抗VEGF治疗负担重的临床难题,Matthias Gutfleisch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迁移学习技术,利用ARIES和ALTAIR临床试验中SD-OCT影像数据,开发出可预测T&E方案下IVT-AFL治疗间隔的AI模型,AUC达0.87,为临床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来源: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时间:2025-04-12
抗 VEGF 治疗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黄斑新生血管的形态与功能变化:一项关键研究
为解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继发黄斑新生血管(sMNV)诊断及治疗相关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sMNV 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下形态学和视力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 OCT-A 比 FA 更能可靠检测 sMNV,且治疗第一年所需注射次数与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来源:Die Ophthalmologie 0.8
时间:2025-04-09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预测新指标: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厚度与中心凹外翻的临床价值
编辑推荐:针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北京友谊医院团队通过回顾性OCT影像分析,首次发现基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厚度>162μm和中心凹外翻(FE)是预测难治性DME的关键形态学特征,其ROC曲线下面积达0.922,为早期识别难治病例提供了可量化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来源:BMC Ophthalmology 1.7
时间:2025-04-08
脉络膜新生血管: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与近视继发类型在抗 VEGF 治疗 1 年后的差异及意义
为探究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和炎症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对抗 VEGF 治疗反应的异同,来自 San Raffaele 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PIC 组复发率和注射次数更高,病变下脉络膜厚度(ChT)也更高,有助于了解疾病差异。
来源: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2.4
时间:2025-04-05
基于纵向CT影像组学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疗效预测模型:一项多中心研究
本研究针对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治疗响应率低(仅30%)且mRECIST评估标准存在局限性的临床难题,开发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纵向全肝CT影像组学模型(LWCTR)。通过多中心395例患者数据验证,该模型预测疗效的AUC达0.883,较mRECIST标准提升34.8%,构建的Rad-Nomo列线图可精准预测1-3年生存率,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新工具。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4-04
FcRn结合对单克隆抗体脑内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从pH依赖性到治疗策略优化
本期推荐:为解决单克隆抗体(mAb)脑部递送效率低下的难题,Hsien Wei Huang团队通过构建hFcRn转基因小鼠模型,系统评估了不同pH结合特性的Fc突变体(YTE/YPY/YQAY/IHH)在血浆、脑组织匀浆和间质液(ISF)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发现YPY突变体(7+/6+)使脑/血浆AUC比值提升5.5倍,揭示FcRn在中性pH下的结合能力是促进抗体跨血脑屏障(BBB)转运的关键。该研究为CNS疾病抗体药物的Fc工程化改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来源:The AAPS Journal 5.0
时间:2025-04-03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率(PNR)在糖尿病黄斑水肿诊断中的价值:一项增强DR患者风险分层的新策略
本期推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团队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并发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早期诊断难题,通过366例横断面研究发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率(PNR)≤68.51可作为DME的独立预测指标(AUC=0.832),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炎症监测工具。该研究首次揭示PNR与DME的强相关性(OR=12.05),对优化DR患者管理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BMC Ophthalmology 1.7
时间:2025-04-03
8毫克与2毫克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后早期眼压动态变化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一项揭示剂量安全性的关键研究
本期推荐:来自国际团队的前瞻性观察研究,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O)患者,比较了8 mg与2 mg阿柏西普(aflibercept)玻璃体内注射后的早期眼压(IOP)变化。通过iCare回弹式眼压计动态监测发现,两种剂量均在1分钟引发显著IOP峰值(8 mg:55.6±15.2 mmHg;2 mg:54.2±20.4 mmHg),30分钟内恢复正常,且青光眼和DMO患者需重点监测。该研究为高剂量抗VEGF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