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盲解混和端元引导自动编码器模型解析浮游植物色素吸光光谱的研究
为解决从高光谱数据中解混浮游植物固有光学属性的复杂难题,研究人员开展基于盲解混(BAE)和端元引导自动编码器(EGAE)对浓缩水样高光谱吸光数据非线性解混的研究。结果显示 EGAE 表现更优,该研究有助于精准解混高光谱数据,推动相关领域发展。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基于弱值放大技术的精密测量领域取得进展
相关成果以“基于实数弱值的弱值放大增强干涉测量方法(Enhancing interferometry using weak value amplification with real weak values)”为题,于2025年2月2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成果
时间:2025-04-17
突破技术瓶颈:利用 PS-OCT 实现人脑三维纤维取向的微米级分辨率成像
为解决当前体内成像技术(如扩散磁共振成像 dMRI)在解析复杂纤维结构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光学成像方法在测量纤维取向时的不足,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偏振敏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PS-OCT)量化死后人类脑组织中三维(3D)纤维取向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实现全角空间的 3D 纤维取向映射,揭示纤维结构的详细信息,为研究大脑结构连通性和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途径。
来源:npj Imaging
时间:2025-04-09
免疫抑制在视网膜移植及干细胞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视网膜变性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视网膜变性(RD)治疗中,为评估人胚胎干细胞(hESC)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RO)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开展免疫抑制对 RO 体内外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抑制可促进 RO 在免疫健全 RD 大鼠模型中存活并改善视力,为视网膜移植和干细胞治疗提供依据。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时间:2025-04-06
综述:原子力显微镜前沿应用:利用生物物理工具揭示食源性病毒
这篇综述聚焦食源性病毒,阐述其对公共健康的威胁。详细介绍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生物物理方法在研究食源性病毒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病毒 - 宿主相互作用、传播动力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防控食源性病毒感染提供策略,极具科研价值。
来源:npj Viruses
时间:2025-04-06
科学家发现耳朵和眼睛细胞再生的关键基因
根据南加州大学干细胞实验室Ksenia Gnedeva博士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新小鼠研究,相同的基因可能是耳朵和眼睛细胞再生的关键。
解析视杆细胞奥秘:电生理模型揭示视网膜电图与膜电流关系
为解决 ERG 信号成分定量起源和特征不明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视杆细胞膜电流与 ERG 波形成分关系的研究。通过构建 1D 双域电缆模型,发现不同电流对 ERG 波形影响不同,成功复现 ERG 波形,为研究 ERG 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3
自由站立双层超表面:可见光波段的创新突破与应用前景
为解决现有双层超表面存在的 Fresnel 反射、低模式限制和非预期共振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可见光波段自由站立双层超表面的研究。他们制备出由 TiO<sub>2</sub>纳米鳍构成的双层超表面,实现 80% 的衍射效率,推动了纳米制造和波前整形等领域发展。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2
基于正弦 - 余弦编码器方法的片上光频率变化超高分辨率实时检测:开辟光频测量新路径
为解决传统光频率或波长测量设备体积大、速度慢、成本高且测量速度和分辨率不足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正弦 - 余弦编码器原理的光子集成电路(PIC)芯片用于光频率变化(OFV)测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芯片速度达 2500 THz/s,分辨率至 2 MHz,在应变和振动测量方面优于现有光纤布拉格光栅(FBG) interrogators,为片上 OFV 检测开辟新途径。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突破大孔径宽带纳米光学光谱带宽极限,实现可见光宽带成像
在光学成像领域,衍射平面光学存在色散色差限制,难以实现大孔径、宽带高质量成像。研究人员开展 “Beating spectral bandwidth limits for large aperture broadband nano-optics” 研究,通过计算重建协同设计平面超表面光学元件,实现可见光宽带成像,为消费电子等领域带来新突破。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