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破坏性改变:一项荟萃分析
这篇综述通过荟萃分析和独立数据集验证,系统揭示了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与初级运动皮层(M1)的功能连接(FC)异常模式。研究发现,M1与运动相关区域的半球间连接减少是跨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标志性特征,且异常连接扩展至非运动域。研究为卒中后神经重塑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推荐相关领域学者参考。
来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2.4
时间:2025-03-29
揭示 WWC1 突变驱动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分子与突触机制:小鼠模型的重要发现
为探究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以 WWC1 基因的 W88C 突变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W88C 突变小鼠出现类似 TS 的行为缺陷,该突变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发育。这为 TS 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有助于理解其发病机制及开发靶向治疗策略。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频率特异性调节:为中风康复带来新希望
在中风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备受关注,但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开展了 tACS 对初级运动皮层(M1)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发现 γ-tACS 能增强皮层兴奋性,该成果为中风康复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5.2
时间:2025-03-28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与交流电刺激(tACS)对帕金森病的独特作用机制及治疗新方向
帕金森病(PD)会引发神经退行性变和异常脑振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本文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对比了 tDCS 和 tACS 对 PD 患者脑振荡和运动症状的影响,发现二者作用各有特点,为 P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向。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11.7
时间:2025-03-28
EEG-fMRI 神经反馈对比运动想象训练治疗中风:解锁上肢运动康复新方案
为解决中风后上肢运动康复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EEG-fMRI 神经反馈与运动想象训练对中风患者疗效对比” 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反馈训练(NF)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FMA-UE 评分)上更有效,这为中风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来源: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5.2
时间:2025-03-27
经颅磁刺激小脑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可行性研究:开启吞咽康复新征程
吞咽困难是中风后常见问题,影响患者预后。研究人员开展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亚急性中风后吞咽困难(PSD)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可行、安全,高强度刺激效果更好,为 PSD 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The Cerebellum 2.7
时间:2025-03-27
丘脑Pf与VAL核团在空间目标导向性前肢运动学习中的可分离作用机制
《自然·通讯》推荐:为解析丘脑在运动学习中的精细功能分工,哥伦比亚大学团队通过双光子钙成像和靶向损毁技术,发现丘脑束旁核(Pf)和腹前/腹外侧核(VAL)分别调控前肢到达运动的方向精度与速度控制。研究揭示Pf<sub>FL</sub>早期学习阶段编码方向信息并促进方向精炼,而VAL<sub>FL</sub>调节运动速度防止目标过冲,为运动障碍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7
小脑病变与神经网络退化:额颞叶痴呆的关键病理机制
为探究额颞叶痴呆(FTD)中被忽视的小脑病变,研究人员开展多模态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小脑病变影响 FTD 临床表型,意义重大。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3-26
新型开放式发射与柔性接收线圈:助力超高场 fMRI 解析体感运动皮层奥秘
为解决超高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线圈设计难题,研究人员开发相关线圈,提升成像性能,助力皮层功能研究。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3-23
音乐家局灶性手部肌张力障碍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的新发现:运动与认知的异常关联
为探究音乐家手部肌张力障碍(MD)病理机制,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静息态 fMRI 研究,发现功能连接改变,为治疗提供依据。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4.8
时间: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