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对异花授粉作物花蜜供应及传粉影响研究
为探究降雨变化对传粉者可获取花蜜的影响,圣保罗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以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为模型作物展开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降雨情景会改变花蜜特征和产量,影响传粉者觅食。该研究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30
揭示两种从角苔分离的蓝藻菌株基因组序列:开启共生蓝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新篇章
为探究角苔与蓝藻的共生关系,来自多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对从角苔物种 Notothylas orbicularis 和 Phaeoceros carolinianus 分离的共生蓝藻基因组研究。他们成功组装出两种蓝藻菌株的完整基因组,这将助力未来共生蓝藻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来源: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 0.7
时间:2025-03-29
地下与地上互利共生关系对南非两种外来金雀花属植物的不同影响:解开入侵生态学之谜
为探究外来植物入侵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以南非两种外来豆科植物 Genista monspessulana 和 Spartium junceum 为对象,研究其与地下固氮根瘤菌、地上传粉者的互利共生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在授粉率、根瘤菌种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对理解外来植物入侵机制意义重大。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2.8
时间:2025-03-29
人类微生物组中核糖体肽的大规模生物合成分析揭示多样化保护性功能
编辑推荐:为解决人类微生物组中核糖体合成与翻译后修饰肽(RiPPs)的化学多样性及其健康关联的认知空白,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30.6万个人体微生物基因组,鉴定出12,076个新型RiPP家族,发现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结直肠癌(CRC)等疾病呈负相关。实验证实合成自诱导肽(AIPs)可抑制病原体生物膜并调节肠道菌群,为微生物组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9
随机机制主导接种甜菜植株的细菌群落演替:土壤类型与基因型的协同影响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生物接种策略优化需求,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无菌甜菜在两种土壤中的定植动态,揭示细菌群落演替存在与主根发育相关的两阶段模式。研究发现时间、土壤类型和基因型共同塑造根际/内生菌群结构,接种通过微菌互作间接改变群落,且早期接种更有利。成果为工程化新型生物接种剂(NGI)提供理论依据,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9
陈槐团队在泥炭藓内生微生物组对氮沉降响应研究中获新进展
上述研究结果于2025年3月以“Endophytic microbiome of Sphagnum palustre as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response to nitrogen depositionn”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TOP期刊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5-03-29
珠江野生鱼肠道微生物群的 “共生密码”:可变模式与演化机制
这篇研究聚焦珠江 42 种野生鱼肠道微生物群,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发现鱼宿主特异性是肠道微生物群演化和多样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地理、栖息地等因素也有重要影响,还揭示了共生模式,为理解野生鱼与微生物共生关系提供新视角。
来源:mSphere 3.7
时间:2025-03-29
综述:昆虫有益细菌共生关系的起源与功能
这篇综述探讨了昆虫有益细菌共生体,阐述其通过营养、消化等作用影响宿主适应性。分析了共生体的代谢特征、形成共生关系的进化路径,指出未来应建立更多便于遗传操作和实验进化的共生系统。
来源: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3-28
寄生蜂 “入侵” 引发宿主微生物群 “洗牌”:Xenos gadagkari 对 Polistes wattii 微生物群的影响及生态意义
在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领域,为探究季节、性别和寄生对社会性昆虫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人员以亚洲黄蜂 Polistes wattii(P. wattii)为对象开展研究。结果发现,P. wattii 微生物群存在季节和性别差异,Xenos gadagkari 寄生会改变其微生物群组成。该研究为理解昆虫共生微生物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3-28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提升鹰嘴豆耐盐性的机制研究
土壤盐渍化严重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力,如何提升作物耐盐性成为关键科学问题。墨西哥国立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团队通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INCAM 11菌株,发现其能显著提高鹰嘴豆" Nacional-29"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CAT增加71%,GR提升40%),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减少35%),并通过调节脯氨酸和ABA等渗透调节物质增强耐盐性。该研究为AMF在盐碱地农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成果发表于《Plant Growth Regulation》。
来源:Plant Growth Regulation 3.5
时间: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