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肺癌患者的科拉纳(Khorana)风险评分:一项关乎血栓及预后的关键研究
为验证科拉纳风险评分(KRS)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肺癌患者中预测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高 KRS(≥3)与 VTE、动脉血栓、缺血性卒中及死亡率增加相关,有助于风险分层 。
来源: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3
时间:2025-04-0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新发性指甲银屑病:深度探究与临床意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虽革新癌症治疗,却引发免疫介导的皮肤副作用。研究人员针对 ICI 治疗引发的新发性指甲银屑病展开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可通过系统治疗(如甲氨蝶呤等)控制病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维持 ICI 治疗至关重要。
来源:Die Dermatologie 0.8
时间:2025-04-0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炎症性关节炎患者中 VEGF-A 和 TNFα水平升高: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新发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癌症时会引发炎症性关节炎(ICI-IA)等不良反应,却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研究人员开展了对 ICI-IA 患者细胞因子的研究,发现 VEGF-A 和 TNF<sup>α</sup>水平升高与 ICI-IA 相关,这些细胞因子或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来源: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4.4
时间:2025-04-02
Neospora caninum作为抗PD-L1 scFv-Fc递送载体:癌症免疫治疗新策略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利用重组Neospora caninum(Nc-1-scFv-Fc)分泌抗PD-L1单链抗体片段(scFv-Fc)的创新方法。通过靶向寄生虫微线体分泌途径,该工程化原虫能持续释放功能性抗体片段,有效阻断PD-1/PD-L1通路并激活T细胞活性,同时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和细胞毒性(ADCC)。这种微生物载体系统为克服肿瘤微环境(TME)免疫抑制提供了新思路,其局部递送特性可减少全身毒性,为联合免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Oncology 5.3
时间:2025-04-02
STopover:利用拓扑分析解析肿瘤微环境空间奥秘,助力癌症免疫治疗新突破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反应不佳,且现有方法难以全面分析肿瘤微环境(TME)空间特征。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空间转录组学(SRT)和拓扑分析研究 TME 的主题研究。结果发现 STopover 可揭示细胞浸润模式等,对理解癌症病理和免疫治疗意义重大。
来源:Genome Medicine 10.4
时间:2025-04-02
综述: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时代:疫苗与微小 RNA(miRNAs)
这篇综述聚焦癌症免疫治疗新进展,详细探讨了癌症疫苗(如树突状细胞疫苗、mRNA 疫苗等)和微小 RNA(miRNAs)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机制、联合疗法效果,还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为癌症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全面且前沿的参考。
来源: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4.6
时间:2025-04-02
基于 113 组合机器学习框架构建肺腺癌衰老相关基因特征,助力精准诊疗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肺腺癌(LUAD)作为其常见亚型,诊疗面临挑战。研究人员开展通过机器学习构建 LUAD 细胞衰老(CS)相关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 8 个基因的 LUAD-CSRS,与患者生存、免疫及预后相关。该研究为 LUAD 诊疗和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2
Nivolumab 用于法国高危复发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辅助治疗的成本效益:开拓精准医疗经济价值新视野
为评估 nivolumab 用于法国成人高危复发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UC-HR)且肿瘤细胞 PD-L1<sup>≥1%</sup>患者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成本效益,研究人员构建四状态半 Markov 模型对比其与监测策略,结果显示 nivolumab 更具成本效益,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来源: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2.8
时间:2025-04-02
综述:铁死亡:CD8+ T 细胞消灭肿瘤细胞的利刃还是自我毁灭的毒药
这篇综述聚焦铁死亡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详细阐述了铁死亡对肿瘤细胞和 CD8<sup>+</sup> T 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双重影响,探讨了其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复杂机制,为免疫治疗联合铁死亡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极具学术价值。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2
综述:癌症发病机制与药理学中的性别差异
本文是一篇关于癌症的综述,探讨了性别差异在癌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多数非生殖系统癌症男性发病率更高,但胆囊癌和甲状腺癌在女性中更常见。性别差异还体现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上,影响治疗效果与毒性,临床实践和研究应重视性别因素。
来源: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 2.8
时间: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