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俯冲板块上地幔蛇纹石化层特性获揭示
该成果发表已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副研究员贺恩远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丘学林为通讯作者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5-03-27
冷俯冲带中15 Å相的形成:含水矿物在极端条件下的超膨胀及其对地球深部水循环的启示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传统俯冲带水循环模型忽略流体化学特性的问题,通过高压高温实验结合计算模拟,首次发现滑石在碱性盐水条件下可形成含水率达31 wt.%的15 Å相(d<sub>001</sub>=14.43 Å),其稳定性延伸至125 km深度。该发现为重新评估俯冲带地球化学过程、地震活动及深部水运输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08
日本俯冲带断层物质与应力非均匀性研究:地震频发的关键线索
为探究断层物质和应力非均匀性对地震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日本俯冲带开展研究,发现特殊结构,对评估地震灾害意义重大。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2-27
南海晚新生代岩浆与流体活动成因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员团队联合日本东北大学,在南海晚新生代岩浆与流体活动成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期刊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5-02-19
探秘深海超深渊带:重力流如何塑造生物扰动与生态奇观?
为解决深海超深渊带生物扰动研究匮乏问题,芬兰地质调查局 Jussi Hovikoski 等人研究日本海沟沉积物岩芯。结果揭示其生物扰动结构和定植模式。该研究填补空白,助于理解深海生态,推荐科研人员阅读。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14.7
时间:2025-02-19
显生宙冰室气候的多重固态地球冷却机制解析
本期推荐的研究通过构建整合板块构造与风化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型(ESM),首次揭示显生宙两次长期冰室气候(包括当前持续3400万年的冰期)的形成需多种固态地球冷却机制协同作用。模型证实大气CO<sub>2</sub>下降由板块俯冲脱气速率变化、大陆弧风化增强(AEF=7)及蛇绿岩缝合带暴露(SEF=20)共同驱动,突破传统单一机制假说,为地球长期气候调控提供新范式。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2-15
重大发现!深海冷泉 ——21 门微生物驱动的深海氮损失潜在热点区域
为解决深海冷泉氮损失过程及微生物群落不明的问题,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冷泉是氮损失热点,由多种微生物介导。该研究对理解海洋氮循环意义重大,推荐科研读者阅读。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2-15
在南桑威奇群岛岛弧下,msamuange脱水和融化
根据南桑威奇群岛岛弧火山岩中钡同位素的变化,沉积物而不是海洋地壳主导了钡向弧岩浆的转移,这是由俯冲带物质混合引起的。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2-08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俯冲带板-幔界面金和硫质量传输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成果以“硫驱动俯冲带地幔氧化和巨型金矿床的形成(Mantle oxidation by sulfur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giant gold deposits in subduction zones)”为题,于2024年12月19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1-23
华南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新发现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