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新闻搜索为您找到21篇有关 "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的文章 第1页
  • 反复消毒羊舍仍难防羊瘙痒病:挑战与启示

    为解决羊瘙痒病(Scrapie)消毒难题,研究人员用 Na<sub>2</sub>ClO 消毒羊舍,发现仍无法阻止易感羊再感染。

    来源:BMC Research Notes 2.8

    时间:2025-03-26

  • 综述:挖掘海洋副产物在蓝色经济中的潜力:从 EcoeFISHent 项目中鱼胶原蛋白的经验教训

    本文综述了胶原蛋白的结构、生物合成等,聚焦海洋胶原蛋白,探讨其应用及 EcoeFISHent 项目成果。

    来源:Marine Biotechnology 2.6

    时间:2025-03-14

  • 鸢尾素通过UCP2-AMPK通路调节朊病毒疾病中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鸢尾素在朊病毒病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基于 UCP2 - AMPK 通路的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兽医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实验室、动物医学院的裴文、孙志新、杨东明等研究人员,于 2025 年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Irisin 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through the UCP2 - AMPK pa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2-05

  • 朊病毒如何从一个物种跳到另一个物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与人类朊病毒遗传病有关的蛋白原纤维结构。他们说,这一发现揭示了朊病毒如何在一些动物物种之间跳跃的机制,同时保持了其他物种之间的传播屏障。

    来源: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时间:2022-09-14

  • 梁毅课题组揭示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分子机制

    9月8日,《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14.136)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梁毅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朊病毒蛋白病理突变体E196K纤维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的分子机制。论文题为“Genetic prion disease—related mutation E196K displays a novel amyloid fibril structure revealed by cryo-EM”(家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武汉大学最新Nature子刊发文:全长人朊病毒蛋白纤维的冷冻电镜结构

    论文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长朊病毒蛋白纤维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2.70 &Aring;),发现PrP纤维核心主要由其C端的170-229组成。朊蛋白纤维由两股原纤维以左手螺旋的方式缠绕而成,在朊蛋白聚集过程中,两股原纤维通过Lys194和Glu196之间形成的盐桥发生相互作用,在其相互作用的界面处形成了一个亲水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6-10

  • 如何解除体内的朊病毒之毒?

    朊病毒疾病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不治之症。密歇根州立大学所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为降低朊病毒的致死率提供了一个新希望。研究发现抗组胺剂、息斯敏可以有效降低体内朊病毒的聚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3

  • JBC,PLoS ONE两篇文章解析兔朊病毒蛋白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接连发表JBC,PLoS ONE文章,阐述了兔朊病毒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兔朊病毒蛋白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从而揭示朊病毒病的分子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26

  • 百人博士JBC解析病毒蛋白独一无二新特征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多维NMR技术,研究了兔PrPC(91-228)及其S173N等多个点突变体蛋白的溶液结构和动力学,发现兔PrPC蛋白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性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 Biol. Chem.》杂志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13

  • 马继延 巧妙破解“朊病毒”40年谜题

    编者按:300多年前,人类发现羊“瘙痒症”,其后漫长的岁月里,瘙痒病背后的罪魁祸首“阮病毒”一直没有被发现,200年过去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神经学与生物学家Stanley B.P Prusiner经过8年的探索,提出了“阮病毒”,一种非核酸的变构蛋白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凶的假说,然而,这仅仅是理论的提出,由于缺乏确凿的实验证据, 科学界对这个假说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时间又过去了近30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假说终于得到了证明,马继延教授首次用确凿的证据证实了这一假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3-08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