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HGAP12通过调控上皮紧密连接力学特性与旁细胞渗漏通路通透性抑制F-肌动蛋白组装
本研究发现ARHGAP12通过ZO-2招募至紧密连接(TJ),其串联WW结构域(tWW)以多价方式结合N-WASP的PRD结构域,抑制N-WASP寡聚化和F-肌动蛋白(F-actin)组装。该机制通过调节连接张力,特异性控制大分子旁细胞转运(leak pathway)而不影响离子通道(pore pathway),为上皮屏障功能调控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4-08
综述: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在炎症性肠病(IBD)铁死亡中的作用
本文是关于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与炎症性肠病(IBD)铁死亡关系的综述。阐述了 IBD、铁死亡的机制,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s)、色氨酸(Trp)、胆汁酸(BA)等代谢物对铁死亡的调节作用,以及抗生素、益生菌等治疗手段的影响,为 IBD 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8
呼吸道致敏原的前瞻性识别:基于气液界面模型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研究揭示piperazine、chloramine-T和TDI的差异效应
本研究针对职业性哮喘的主要诱因——呼吸道致敏原(RSs)缺乏OECD认可测试指南的现状,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团队通过气液界面(ALI)模型,首次系统比较了piperazine、chloramine-T和TDI三种致敏原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Calu-3的影响。研究发现piperazine通过剂量依赖性增加IL-6分泌激活KE2关键事件,TDI主要破坏上皮屏障功能,而chloramine-T作用机制独特。该研究为构建基于AOP框架的非动物测试策略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发表于《Archives of Toxicology》。
来源:Archives of Toxicology 4.8
时间:2025-04-07
白色念珠菌通过菌丝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的跨细胞转运机制揭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路径
本期推荐:免疫缺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真菌感染诊治面临重大挑战。德国研究团队利用人源化血脑脊液屏障(BCSFB)模型,首次阐明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通过菌丝穿透形成隧道样结构实现跨细胞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低剂量感染时真菌可规避宿主免疫应答,而高剂量则破坏紧密连接(TJ)和粘附连接(AJ),为CNS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靶向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S 5.9
时间:2025-04-05
5 - 氟胞嘧啶:对抗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新希望 —— 抑制毒力、清除生物膜且与 β- 内酰胺类协同杀菌
本文研究发现,FDA 批准的抗真菌药 5 - 氟胞嘧啶(5-FC)对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有抑制作用,能减少生物膜形成、降低毒力因子表达,还可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清除生物膜内细菌,为治疗 UPEC 感染提供新思路,值得关注。
来源: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4.1
时间:2025-04-05
通过激活 CFTR 促进早产儿肠道上皮功能成熟:开启肠道发育研究新征程
为解决早产儿肠道上皮成熟受干扰,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Functional maturation of preterm intestinal epithelium through CFTR activation” 的研究。结果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s),尤其是 EV39 可促进肠道成熟,且主要通过 CFTR 依赖机制。这为改善早产儿肠道功能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3
宫颈基因差异表达调控阴道菌群-代谢互作网络在CIN分级中的机制研究
本研究针对HPV阳性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中宿主基因-阴道菌群(VM)-代谢互作机制不明的科学问题,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团队通过整合宫颈转录组、16S rRNA测序和LC-MS代谢组技术,首次揭示CIN1上调的176个免疫相关基因通过介导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影响57种代谢物(如D-乳酸)的生成,而CIN2+特征基因则与角质化通路相关。该研究为理解宫颈病变微环境调控提供了多组学证据,对开发基于微生物-代谢轴的诊疗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BMC Microbiology 4
时间:2025-04-03
综述: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电子烟使用:健康风险及机制综述
这篇综述聚焦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与电子烟使用的关系。研究发现,电子烟会增加患病风险,通过影响气道免疫功能、引发氧化应激等机制,危害健康。其结论为制定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2
维生素 D 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协同影响新诊断克罗恩病成人治疗升级风险
为探究维生素 D(VD)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新诊断克罗恩病(CD)患者治疗升级的协同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 VD 缺乏(VDD)会增加治疗升级风险,且 PLR 和 VD 水平存在交互作用。这为 CD 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Nutrition Journal 4.4
时间:2025-03-29
S1P信号通路介导麻疹病毒感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脱落机制研究
这篇研究揭示了麻疹病毒(MeV)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时,通过激活鞘氨醇-1-磷酸(S1P)信号通路而非细胞死亡或炎症小体途径,驱动感染细胞从上皮顶端脱落。研究利用恒河猴原代气管上皮细胞(rhTECs)和动物模型,发现抑制S1P信号会延迟感染细胞脱落并增加上皮内病毒载量,为理解MeV高传染性及呼吸道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