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血液测试可以排除未来患痴呆症的风险
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社区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中,血液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可以在诊断前10年预测痴呆症的发展。
宿主ZAP活性与灵长类慢病毒CpG抑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揭示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免疫逃逸机制
本研究发现锌指抗病毒蛋白(ZAP)通过调控CpG二核苷酸抑制水平,驱动灵长类慢病毒(如SIVmus/mon/gsn和HIV-1前体)的基因组适应性进化。关键证据显示:1)宿主ZAP剪接突变(G-to-A)导致低活性XL亚型表达;2)狐猴和Cercopithecus猴ZAP功能缺陷与其内源性慢病毒(pSIVgml)及宿主基因组的CpG富集显著相关;3)鉴定5个关键氨基酸突变(IH120/123VN等)可恢复mustached猴ZAP-L的抗病毒活性。该研究为理解宿主-病毒协同进化提供了分子层面证据。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7
综述:鼻腔和吸入给药系统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昼夜节律紊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这篇综述聚焦鼻腔和吸入给药系统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昼夜节律紊乱(Circadian Dysfunction)。阐述了该给药系统绕过血脑屏障(BBB)的优势,以褪黑素(Melatonin)为例探讨其疗效,为改善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值得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阅读。
来源: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5.2
时间:2025-04-07
免疫健全且全程接种疫苗的 17 岁女性出现多皮节带状疱疹:病例背后的医学启示
为探讨免疫健全且全程接种疫苗儿童患带状疱疹(HZ)的情况,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病例研究。研究发现 17 岁全程接种疫苗的女性患多皮节 HZ,经抗病毒治疗康复。该研究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儿童 HZ,对预防不良后果意义重大。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4-06
双环扎带在骨合成术中的优势:压力与重复性的深度探究
在骨合成术中,钢丝扎带应用广泛,但不同经验外科医生的应用缺乏可重复性研究。研究人员开展 “钢丝扎带作为骨合成术一部分的最佳放置研究”,发现双环扎带在接触压力和可重复性上优于单环扎带,这为骨合成术选择合适扎带提供依据。
来源: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2.0
时间:2025-04-06
甲状腺癌患者 rhTSH 注射预处理后血液和骨髓剂量测定:为精准治疗 “量体裁衣”
为探究甲状腺癌患者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注射预处理后,治疗前碘生物动力学能否预测治疗后生物动力学,研究人员开展相关临床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剂量测定可预测治疗后<sup>131</sup>I 生物动力学,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来源:Annals of Nuclear Medicine 2.5
时间:2025-04-06
跨物种视角下安慰剂镇痛与反安慰剂痛觉过敏的神经机制探秘:从大鼠到人类的关键发现
在慢性疼痛治疗难题待解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展 “直接比较人类和大鼠在安慰剂镇痛(placebo analgesia)和反安慰剂痛觉过敏(nocebo hyperalgesia)期间神经活动” 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两者存在保守和物种特异性的神经活动变化及连接模式,为疼痛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6
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CN)的深度学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药物分析:为中枢神经系统(CNS)靶向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
为解决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实验成本高、通量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GNNs)预测 BBB 通透性的研究。结果显示,GCN_2 模型表现出色,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新药研发的初始筛选阶段。
来源:The AAPS Journal 5.0
时间:2025-04-05
多次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为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为解决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缺乏标准化方案、疗效差异大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至少两次 PRP 注射有效且效果可持续 24 周,性别等因素对疗效无显著影响。该研究为 KOA 的 PRP 治疗标准化提供参考。
来源: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8
时间:2025-04-05
白色念珠菌通过菌丝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的跨细胞转运机制揭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路径
本期推荐:免疫缺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真菌感染诊治面临重大挑战。德国研究团队利用人源化血脑脊液屏障(BCSFB)模型,首次阐明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通过菌丝穿透形成隧道样结构实现跨细胞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低剂量感染时真菌可规避宿主免疫应答,而高剂量则破坏紧密连接(TJ)和粘附连接(AJ),为CNS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靶向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S 5.9
时间: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