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教授最新文章解析PD关键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神经科,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神经变性疾病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J-1 mod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1 through the Erk1/2–Elk1 pathway in neuroprotection”的文章,揭示了DJ-1在神经保护中抗氧化应激作用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nnals of Neurology杂志上。这项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陈生弟教授,和丁健青研究员指导完成,其中陈生弟教授在以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为代表性的神经变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30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的白菜全基因组研究成果于《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

    2011年8月2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英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组成的“白菜基因组测序国际协作组”(Brassica rapa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Consortium, BrGSPC)共同合作完成的白菜全基因组研究成果(The genome of the mesopolyploid crop species Brassica rapa)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1-08-30

  • 国人身上发现抗艾滋基因?

     该基因在白种人身上已找到?      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中心、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合作进行有关抵抗艾滋病感染与基因关系的研究。      目前,研究组已采集到1000多份健康者的血液样本,并对其中512例展开了研究;同时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及深圳疾控中心等处采集了300个HIV呈阳性或已发病者样本;以及30例反复暴露后仍未感染艾滋的样本。      经过对比这三大人群的DC—SIGN基因,“我们发现,具有这30例反复暴露后仍未感染艾滋病的人中有两例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11-08-30

  • 中奥合作研究“许昌人”头骨化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近日签订协议,共同承担“许昌人”头骨化石的扫描成像研究。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细石器、牙针、赭石染料等文化遗物3万余件,从中发掘出土的距今8万-10万年古人类头骨化石及相关资料,是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古人类及其文化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将人类化石断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精度CT实验室进行扫描取得基础数据,第二阶段是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对化石扫描的大量数据进行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08-30

  • 香港中大研究发现青少年吸毒可致膀胱萎缩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吸毒祸延终生。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大多数服食氯胺酮(俗称“K仔”)的青少年,都会出现膀胱萎缩现象。“索K”次数愈多,膀胱容量愈小。有人的膀胱容量由正常400毫升至500毫升,减至90毫升,导致尿频、经常尿急、盘腔疼痛等症状。虽然戒毒可令膀胱容量逐渐恢复,但始终未能完全回复正常水平。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毒祸影响深远。研究对象是66名曾吸毒的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8岁,多数人首次吸毒年龄为13岁至14岁,更有人由10岁起开始吸毒。研究人员根据吸食“K仔”次数,把参与者分组,以每星期吸食3次、4次及5次以上分组,发现他们的膀胱平均容量分别为203.2毫升、19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1-08-30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卡内基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最新Nature杂志(8月26日)上发表题为“A Jurassic eutherian mammal and divergence of marsupials and placentals”的文章,介绍了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曾祖母”——中华侏罗兽。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美国自然历史卡内基博物馆古脊椎动物分部的馆长罗哲西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为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参予这一研究的还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和袁崇喜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孟庆金博士。这一研究组曾发表多篇顶级杂志文章,解析古生物学研究进展。比如0

    来源:中国教育网

    时间:2011-08-29

  • 中国农科院、华大基因联合发表Nature Genetic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2011年8月29日,最新一期出版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刊登了由中国科学家主导,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白菜全基因组研究成果,这标志着我国以白菜类作物为代表的芸薹属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 整个研究项目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英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组成的“白菜基因组测序国际协作组”(Brassica rapa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Consortium, BrGSPC)共同合作完成。该项目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基础司、农村司和国际合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9

  • 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奶牛在吉大农学部培育成功

    8月6日晚7点48分,吉林大学农学部奶牛繁育基地成功获得一头携带转入赖氨酸基因克隆牛犊。这头克隆牛毛色黑白相间,出生时体重为31.5公斤,健康活泼。作为人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的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克隆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该项目负责人、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动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子义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这头克隆牛的培育过程。经初步检测,这头黑白花色的转基因牛犊体内携带所转入赖氨酸基因。 据了解,该项目是由多位科研工作者在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历经两年协作攻关的结晶

    来源:中国吉林网

    时间:2011-08-29

  • 台湾研究人员:每天锻炼15分钟多活3年

    据美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台湾研究人员近期在医学专业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每天只需锻炼15分钟,平均可延寿3年,还能降低癌症风险。研究人员将研究对象的锻炼程度分为5档:无、低、中、高和极高。结果发现低档锻炼人群,也就是每天锻炼15分钟者死于癌症的风险能降低10%,寿命比无锻炼活动人群长3年。研究人员还指出,过去15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每天锻炼30分钟是一条黄金定律,其实只要每天锻炼15分钟就能受益匪浅。至于锻炼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通常中高强度锻炼是指让人感到疲惫而呼吸困难,但仍能说出话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跳交谊舞等。还有人建议,每周应该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时间:2011-08-25

  • 谁是恐龙灭绝元凶

    科学家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历时9年的地质古生物研究表明,恐龙灭绝并非仅仅由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而是由各种因素分别或同时作用于不同地区,从而使恐龙在世界各地消失。由中、美、英、俄、德、日、韩等7个国家的数十位世界优秀科学家组成的课题组近日在黑龙江省嘉荫县确认了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也称“K-T界线”)。这一地层界线是记录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全球性生命大灭绝与复苏的一个地质界面。据介绍,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含铱量超高的黏土层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留下的最明显的地质特征之一,而全球恐龙灭绝源于当时的这一撞击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科学假设。此次课题组的科学

    来源:浙江日报

    时间:2011-08-25

  • 天津医科大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以及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RYR3基因3’UTR内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影响了miR-367对RYR3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提示这一机制可能与乳腺癌发病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论文于8月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陈可欣教授及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张微教授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可欣教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科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4

  • 百人博士刘佳佳MboC文章解析囊泡运输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在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B囊泡运输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11年8月1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刊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中心刘佳佳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后赴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及博士后,2006年入选中科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培养神经元以及小鼠为模型,研究细胞内逆向膜运输和相关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刘佳佳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付秀萍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4

  • 北大韩芳教授新研究成果登国际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美国斯坦福睡眠科学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针对1998年至2011年在北京接受诊断的发作性嗜睡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和儿童神经病学学会(Child Neurology Society)的期刊《神经病学纪事》(Annals of Neurology)上。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韩芳教授和美国斯坦福睡眠科学与医学中心Emmanuel Mignot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069)、中德科学中心和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4

  • 上海百人博士2011年发JBC,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宋保亮博士2005年被作为“****”人才引进,近年来其研究组主要对胆固醇代谢的两个重要方面-胆固醇合成及吸收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少新成果。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Niemann-Pick Type C1-Like 1 (NPC1L1)蛋白是介导小肠吸收饮食胆固醇的关键蛋白质。在细胞胆固醇水平较低时NPC1L1蛋白会转运到质膜上,向细胞供给胆固醇将促使NPC1L1蛋白和胆固醇一起吞进细胞里。先前的工作揭示了NPC1L1蛋白转运依赖于微丝以及MyoVb·Rab11a·Rab11-FIP2三元复合物,但是胆固醇如何调控这一过程还不清楚。 在8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4

  • 中科院杰青发表Cell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近日在神经元极化和轴突发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了神经元轴突发育过程中细胞膜的不对称插入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8月18日在线发布在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细胞》(Cell)旗下的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罗振革研究员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主要从事神经发育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特别是神经元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突触形成和重构的机理研究。在神经元极性建立、神经元轴-树突发育和突触形成等神经发育的重要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在《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3

  • 上海交大教授新成果登国际权威专业杂志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研究人员发现一度因严重致畸副作用退出临床一线的老药沙利度胺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其致畸作用也与抑制胚胎期血管生成有关,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这为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消化病学专业最具权威性的杂志《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12.032)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仁济医院消化科戈之铮教授,戈之铮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任仁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秘书等。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常常因为诊断困难,病情迁延反复而成为消化专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3

  • 华南农大最新《The 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在植物干细胞维持的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于2011年8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0.69)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陈敏,通讯作者为生科院陶利珍教授。陶丽珍教授于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曾赴美国麻州大学留学。2005年9月作为“引进人才”受聘于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目前主要从事植物激素信号与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以拟南芥菜和水稻等模式植物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子、生化、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研究植物激素信号及其激素信号间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3

  • Science报道中科院海洋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Science杂志以“Oceanographic Eddies Helped Form China Blooms”为题撰文介绍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浒苔绿潮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Science杂志认为,上述研究为揭示绿潮成因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多学科的研究思路。2008年夏季暴发的黄海浒苔绿潮是世界已知最大规模的绿潮,绿潮的形成机制与过程研究已成为持续的国际热点。通过大范围采集样本并结合四个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漂浮浒苔在物种以及种内水平具有高度的遗传均一性,并结合海洋环境分析,发现2008年4月在南黄海中部形成了一个稳定存在时间长达近一个月的冷涡,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3

  • 第二军医大学最新文章解析中药疗效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麝香保心丸具有预防及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并指出了麝香保心丸的作用途径,主要包括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恢复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代谢过程,从而抑制心肌梗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系统生物学杂志《分子生物系统》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张卫东教授,张卫东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生物学及创新中药的研究。麝香保心丸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该药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表现、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3

  • 2011院士候选人Science、Cell连发4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  2011年候选院士张明杰教授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现同时任职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其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进入2011年张明杰课题组持续发力,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Science、Cell及其子刊Molecular cell 上发表四篇文章。Liprin-Mediated Large Signaling Complex Organization Revealed by the L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8-22


页次:1633/2193  共43853篇文章  
分页:[<<][1631][1632][1633][1634][1635][1636][1637][1638][1639][164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