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浩脂肪肝研究新成果登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肝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应浩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研究与营养失调和代谢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高血脂)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科委的资助。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是一种肝内贮积的甘油三酯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
-
罗振革研究组2011连发JBC,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罗振革研究组主要研究神经元形态发生和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重点关注神经元极性建立机制和调节轴树突分化的胞内外信号机理(PNAS, 2006, 2008; Nature Cell Biology, 2007; JBC,2011; Developmental Cell,2011);另外, 以神经肌肉接头为模型,研究突触分化和重塑的分子机理(Neuron, 2002, 2003, 2007; JBC, 2008; J. Neurosci.2010)。进入2011年,这一研究组接连又发表了JBC,Developmental Cell杂志,获得了重要
-
8月Nature China研究亮点解析多项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8月推荐研究文章包括:遗传工程Zhang, M. et al. Spatiotemporal manipulation of auxin biosynthesis in cotton ovule epidermal cells enhances fiber yield and quality. Nature Biotechnol
-
动物所发现沙粒大小影响沙蜥的奔跑速度
奔跑速度代表动物的运动能力,与动物的适合度有关,通过快速奔跑,动物捕获猎物,逃避捕食者。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是中亚荒漠戈壁生境的代表物种,主要在植被稀疏的沙丘活动。沙蜥的运动能力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在什么样的沙地上跑得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李春旺博士等通过控制实验,发现沙地基质和体型特征共同影响草原沙蜥的奔跑速度,在中等大小沙粒(0.5-1mm)构成的沙地上,沙蜥跑得最快。作者发现,生境沙粒大小还影响草原沙蜥的栖息地选择,沙蜥的活动情况可以作为荒漠沙丘发展的指示标志。这篇文章给审稿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认为:“作者通过巧妙的实验和恰
-
南京古生物所等新疆北部泥盆纪植物莱氏蕨化石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际植物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副研究员等人对新疆北部泥盆纪植物莱氏蕨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陆生植物最早在泥盆纪早期就具有攀援习性的可能性。莱氏蕨(Leclercqia)是一种研究历史悠久,研究程度深入,也广为学者所熟知的植物之一。1972年,莱氏蕨被发现于美国纽约州中泥盆世地层中,当时,为了纪念比利时一位从事泥盆纪植物研究的古植物学家Suzanne Leclercq,学者们用她的姓氏Leclercq为这种新发现的化石植物进行了命名。莱氏蕨在系统分类上是一种草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1-09-02
-
科学基金助推安徽农大快速发展
作者:王瑞 张双虎 “科学基金不仅是基础研究的一面旗帜,也是高教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源。”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说,“对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农业院校来说,安徽农大一直坚持‘大别山道路’,致力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地方农业科技发展。尤其‘十一五’期间,随着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我们在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快速发展。” 顶天:站在基础研究最前沿 安徽农大茶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依托茶学学科建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在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专注于茶叶有效成分代谢与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
中科院高光侠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高光侠课题组研究人员针对锌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ZAP)的作用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证实ZAP能够特异性地靶向结合多剪接的病毒mRNA,并招募细胞内RNA降解机器降解病毒RNA,从而抑制HIV-1病毒的复制。这一成果于8月2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高光侠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及博士后,2001年入选中科院“****”,聘为研究员,现任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是逆转录病毒复制过程中与宿主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在宿主
-
上海生化所两PI联合发表Cell Research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在Hedgehog信号通路传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于8月16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赵允研究员和张雷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上海市的经费支持。Hedgehog(Hh)信号通路作为生物进化史上最为保守的信号途径之一,控制了脊椎动物以及非脊椎动物众多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及分化。Hh信号通路的异常将会导致包括出生缺陷及癌症、肥胖在内的多种发育异常和生理性疾病。Hh是一种分泌蛋白。Hh信号通路包含Pa
-
Nature子刊发文介绍复旦跨学科新举措
生物通报道:今年5月,“复旦-丁铎尔中心”成立,这一中外合作的研究中心将通过文理医领域等多个学科的合作,共同进行全球气候跨学科研究。近期Nature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题为“Partnering with China”的文章,介绍了这一中心,以及其在推动全球气候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新举措。复旦-丁铎尔中心(The Fudan Tyndall Centre)由复旦大学与全球顶尖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中心(UK Tyndall Centre)合作建设。其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首任主席罗伯特·沃森(Robert Watson),原国家
-
基因组学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上的应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融合基因组学和临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调查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级亲属对疾病严重程度的看法、对疾病的归因、担忧自身患病的程度以及疾病对家庭计划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Schizophrenia Research杂志。基因组学无疑使人类对精神分裂症生物机制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将精神分裂症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决于患者及其家人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也与他们对精神科医师及心理学家的了解程度有关。然而,基因组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目前仍没有直接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临床应用中。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
-
中国学者揭示线粒体基因在分子钟运用中的局限性
通过分子钟估算分歧时间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常用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分子标记的替换饱和常因得不到充分的模型拟合而误导结果。鉴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高演化速率,其在分子钟运用中的局限性已为众多研究者所警觉。但由于不同生物类群的演化时间跨度、可用化石标定、线粒体基因组演化速率各异,该分子标记的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曾晓茂研究员课题组以有尾两栖动物为例,通过对比分别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外显子估算的分歧时间,评估了在特定类群中线粒体基因高演化速率对时间估算的误导模式。结果表明,由于有尾类起源古老(2-3亿年)且缺乏涉及近期分歧事件的有效化石标定,基于线
-
江南大学陈坚教授领衔的团队申请973项目获立项
据科技部国科发基〔2011〕383号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江南大学陈坚教授领衔的团队申请的“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喜获立项(编号:2012CB720800)。陈坚教授成为江南大学历史上首位973首席科学家。今年是江南大学“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 973项目的立项将为江南大学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973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
-
Nature Reviews点评复旦大学熊思东教授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杂志以“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SAP-induced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option for SLE?”为题点评了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熊思东教授研究组的最新成果,这项最新成果首次发现人体血清中正常存在着一种可以与DNA结合的重要血清淀粉样蛋白P成份(SAP蛋白),并首次提出“SAP蛋白”具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功能,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开辟了新的途径。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影响人群最广泛、最严重的自身
-
国家项目入选教授2011顶级杂志文章
生物通报道:“****”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这一始于2008年的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大批领军科学家。这项计划实施3年以来,已经引入了很多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也都在各自研究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发表顶级杂志文章。Pyrazinamide Inhibits Trans-Translation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线抗结核病药物吡嗪酰胺(PZA)在结核分枝杆菌上的标靶,并提出了该药究竟是如何消灭这些细菌的分子机制。这
-
百人项目资助最新文章解析病毒新规律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安徽省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手足口病患儿抗EV71的中和抗体反应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揭示手足口病患者针对EV71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对疫苗开发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Virology Journal《病毒学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冷启彬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目前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免疫调节研究组组长,研究重要侧重于病毒感染过程中T细胞的反应机制和病毒感染的免疫致病机理,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免疫治疗和疫苗预防传染病。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及疫苗项目启动经费、赛诺菲-安万特-
-
香港大学研究受精分子 有望成功破解不孕之谜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全球约有一成半夫妇遇到不育问题,医学界知道女性卵细胞外层的聚糖参与精子与卵子结合,但未有深入研究聚糖的结构,香港大学医学院联同国际研究小组首次发现,其中一种名为“SLeX”的聚糖,是精卵结合过程的关键物质。这项发现有助进一步研究不育成因,预计未来两年可初步应用于生育诊断,帮助不育夫妇。 人类的自然受精过程,由精子与卵子外层透明带结合开始,精卵融合后才能怀孕。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一成半育龄夫妇遇到不育问题,当中大约一成半个案,男性的精子正常,但也未能令女性的卵子成功受精。港大医学院与伦敦帝国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和美国密苏里大学组成研究队,在过去三年,对195颗来自玛
-
脑网络组研究具有巨大潜力
第393次香山科学会议会场,前排右起分别为郭爱克研究员、蒋田仔研究员、骆清铭教授三位会议执行主席。 脑功能不是单个神经元或单一脑区所独立完成的,而是由神经环路内的神经元团(群)、功能柱或者脑区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脑网络组(brainnetome)研究为理解脑的工作机理及脑功能异常提供了新途径,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科学、神经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共同前沿。 脑是一个多层次系统,脑研究需要从不同水平上来进行。20世纪后期以来,在宏观和系统层次上对脑整合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神经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新技术的涌现及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提示人们,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脑研究,也
-
石药承担的23项课题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在日前北京召开的“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2012新增课题答辩会议上,石药集团的恩必普注射液IV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专家审评。截至目前,该集团共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3项。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是国务院启动的重点发展的专项之一。专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计划研制一批自主创制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新药,组建若干国家新药研究开发综合性技术大平台和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 石药集团承担的23项课题主要涉及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研发平台建设、新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药物新品种研发等方面研究工作。其中,该集团
-
中科院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深入探讨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NPC)在人类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小鼠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该项成果为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细胞》(Cell)旗下的子刊《免疫》(Immunit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臧敬五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担任著名医学杂志如:《PNAS
-
上海交大教授最新文章解析PD关键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神经科,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神经变性疾病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J-1 mod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1 through the Erk1/2–Elk1 pathway in neuroprotection”的文章,揭示了DJ-1在神经保护中抗氧化应激作用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nnals of Neurology杂志上。这项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陈生弟教授,和丁健青研究员指导完成,其中陈生弟教授在以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为代表性的神经变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