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大教授新成果登国际权威专业杂志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研究人员发现一度因严重致畸副作用退出临床一线的老药沙利度胺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其致畸作用也与抑制胚胎期血管生成有关,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这为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消化病学专业最具权威性的杂志《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12.032)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仁济医院消化科戈之铮教授,戈之铮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任仁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秘书等。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常常因为诊断困难,病情迁延反复而成为消化专业
-
华南农大最新《The 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在植物干细胞维持的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于2011年8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0.69)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陈敏,通讯作者为生科院陶利珍教授。陶丽珍教授于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曾赴美国麻州大学留学。2005年9月作为“引进人才”受聘于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目前主要从事植物激素信号与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以拟南芥菜和水稻等模式植物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子、生化、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研究植物激素信号及其激素信号间互
-
Science报道中科院海洋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Science杂志以“Oceanographic Eddies Helped Form China Blooms”为题撰文介绍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浒苔绿潮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Science杂志认为,上述研究为揭示绿潮成因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多学科的研究思路。2008年夏季暴发的黄海浒苔绿潮是世界已知最大规模的绿潮,绿潮的形成机制与过程研究已成为持续的国际热点。通过大范围采集样本并结合四个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漂浮浒苔在物种以及种内水平具有高度的遗传均一性,并结合海洋环境分析,发现2008年4月在南黄海中部形成了一个稳定存在时间长达近一个月的冷涡,该
-
第二军医大学最新文章解析中药疗效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麝香保心丸具有预防及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并指出了麝香保心丸的作用途径,主要包括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恢复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代谢过程,从而抑制心肌梗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系统生物学杂志《分子生物系统》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张卫东教授,张卫东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生物学及创新中药的研究。麝香保心丸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该药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表现、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
-
2011院士候选人Science、Cell连发4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 2011年候选院士张明杰教授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现同时任职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其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进入2011年张明杰课题组持续发力,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Science、Cell及其子刊Molecular cell 上发表四篇文章。Liprin-Mediated Large Signaling Complex Organization Revealed by the Li
-
中科院动物所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有关生物从咸水迁移到淡水引起物种分化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验证了生态机遇(Ecological opportunity)促进物种分化的假说。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无脊椎动物学研究组组长李枢强研究员。其1998年毕业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生物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作为独立获奖人在德国荣获科诺尔科学大奖。目前其课题组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等。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31篇,其中SCI论文75篇。淡水中生活着至少10万种生物,但淡水只占
-
南京医科大学最新SCI学术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医科大学,淮阴医院泌尿外科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gene -173G>C polymorphism and risk of bladder cancer in southeast China: a case-control analysis”的文章,通过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分析比对,阐述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南汉族人群膀胱癌发生的相关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杂志《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0年国际影响因子1.875)。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
-
百人博士刘锋《Blood》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血液和心血管发育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血液循环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调控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成果于2011年8月1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Blood》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血液和心血管发育研究组组长刘锋,其2009年入选中科院动物所“****”。 研究组博士生王璐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血液循环为生物有机体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生理稳态,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由于血液循环相关基因的敲除小鼠模型早期致死,因此其在早期胚胎发育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较少,分
-
刘廷析研究组Blood文章解析干细胞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疾病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ominant-Negative C/ebpα and Polycomb Group Protein Bmi1 Extends Short-Lived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 Lifespan and Induces Lethal Dyserythropoiesis”的文章,分析了造血发育和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C/ebpα和Bmi1在早期造血干/祖细胞生存和自我更新能力维持方面的作用,为了解
-
Nature China热点推荐青年学者表观遗传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Lu, F., Cui, X., Zhang, S., Jenuwein, T. & Cao, X. Arabidopsis REF6 is a histone H3 lysine 27 demethylase. Nature Genet. 43, 715–719 (2011). 来自中国科学院遗
-
饶毅回国后发表4篇Nature及子刊文章
8月16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公布了2011年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相比于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的314人,半数以上的人已被淘汰。其中包括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学科学家、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8月17日,饶毅即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发表博文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饶毅落选事件一时间引发前所未有的争议,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均第一时间对饶毅表示支持。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也是北大首位通过全球招聘任职的院长。当时在国内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向,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饶毅因屡次对中国学术圈的“
-
中科院8月18日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类已灭绝的无颌脊椎动物的头部进行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研究,发现了脊椎动物颌骨的秘密,为解析大脑和感觉器官重组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有颌脊椎动物进化起源步骤的实体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8日公布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以及布里斯托大学的Philip C. J. Donoghue,其中朱敏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在不断发现新化石的基础上,对古生代鱼类各大主要门类都作了深入研究
-
厦门大学教授最新JCB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院的洪万进教授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两位学者Orly Laufman和Sima Lev联合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细胞生物学》(JOURNAL OF CELL BIOLOGY,JCB)发表了题为“The COG complex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Syntaxin 6 and positively regulates endosome-to-TGN retrograde transport”的文章,并受到了杂志的重点推荐。洪万进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卓著,在国际著名
-
重点实验室新成果获Nature子刊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产物合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类天然产物:Glaucogenin甙类仿生合成研究方面的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7093)上,并且被Nat. Chem. Biol. 2推荐为合成研究亮点,并给予点评。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天然产物合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田伟生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目前还担任过中国药科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作为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指导老师。Glaucogenin甙类天然产物是一类具
-
中科院杰青郭惠珊权威期刊解析RNA沉默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植物保护内源编码基因避免RNA沉默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惠珊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攻读博士及博士后,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和淡马锡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和执行首席科学家,2004年入选中科院“****”,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郭惠珊研究员长期从事RNA沉默抗病机制、miRNA调控机制研究工作,至今在Nature、The EMBO Journal 、Th
-
中国学者八月5篇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近期国内的研究人员接连在这一刊物上发表文章。Maternal separation produces lasting changes in cortisol and behavior in rhesus monkeys无论是在啮齿类还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母婴分离常常被用来模拟人类在童年时期经受的不幸打击(早期逆境)。母
-
张明杰:细胞不对称分裂的奥秘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分子神经学中心,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创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细胞不对称分裂过程中,关键蛋白质复合物中蛋白的相互作用,为细胞不对称分裂这一近年来干细胞和肿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著名刊物:《Molecular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张明杰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王文宁教授,为了更深入了解这项重要的成果,生物通特联系了张明杰教授,就读者感兴趣的问题请教了他。细胞不对称分裂关键蛋白质复合物 多细胞生物的发育是从一个受精
-
北京生科所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题为“Role for the Membrane Receptor Guanylyl Cyclase-C in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e Behavior"的文章,首次揭示一个肠分泌肽类激素的膜受体鸟苷酸环化酶C选择性地表达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上,并以独特的生理机制调控动物的注意力和运动水平。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其研究组长期以来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等多篇文章解析乳腺癌
生物通报道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期中国的科研人员针对乳腺癌的病因、分子信号及治疗策略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Cancer cell以及PLoS One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Genetic Variants at 1p11.2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Two-Stage Study in Chinese Women近日来自南京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1792名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分
-
江苏大学最新PLOS ONE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张驰宇博士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主要在中国流行的两种艾滋病病毒的起源及传播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2日刊载在国际知名刊物《PLoS综合》(PLoS ONE)上。张驰宇博士现为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是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其主要从事人类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近年来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2006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和2007年度镇江市第九、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他还在国内外重要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