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发新文聚焦甲流疫苗接种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甲流期间接种疫苗过程中,与他人接触对于接种疫苗自愿性的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w J. Phys.》杂志上。2009年的甲流让人印象深刻,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国内的防控措施,据调查,85.2%的公众满意中国防控甲流感举措,这是2009年度卫生领域群众满意度最高的一项工作。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也称:“中国采取的措施十分有效。”在疫情发生初期,卫生部为防止疫情快速传入,及时将甲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这一决策对我国“外堵输入、内
-
建立蛋白质组学平台 解析癌症
生物通报道: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建立了胃癌细胞SGC7901中高尔基体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路线,为胃癌细胞内高尔基体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上。高尔基体功能复杂,除了参与蛋白加工外,最新研究表明,高尔基体还能参与细胞分化及细胞间信号传导,并在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障碍也许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某种联系。根据人类基因组研究,人类高尔基体约一千多种蛋白质中仅有五、六百种得到了鉴定,如能建立一条关于高尔基体蛋白质组成的技术路线将有助于其功能的深入研究。蛋白质组学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特别随着亚细胞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尔基体的全面研究变为
-
清华大学,华工等新成果登Nature研究亮点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临床医学Liu, J. M. et al. Urinary tract abnormalities in Chinese rural children who consumed melamine-contaminated dairy products: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
-
世界首例“黄金牛”在内蒙古茁壮成长
记者9日从内蒙古大学了解到,目前世界首例能产生欧米茄-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克隆牛在内蒙古包头茁壮成长。经过半年多的检测,克隆牛体内欧米茄-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牛提升了10倍以上,因而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黄金牛”。 据了解,2009年6月23日,经过内蒙古大学****李光鹏博士、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美国匹兹堡大学副教授戴一凡博士、吉林大学欧阳红生教授、中科院动物所陈大元研究员及孙青原研究员联合攻关,世界首例能产生欧米茄-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克隆牛在包头创伟实业奶牛基地自然分娩成功。 欧米茄-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保健品深海鱼油的有效成份,能起到降低甘油三酯、降低
-
中科院PI连发两篇文章 解析新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获得了脂代谢的调节影响神经再生修复和神经机体免疫功能的新发现,以及中药“甘草’对肝炎的治疗机制的新发现。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BC和Glia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健康研究所张雁云教授,其早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进修学习,目前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脂代谢调节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但是其对神经再生修复和神经免疫功能的影响目前还尚不清楚。内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3)是机体脂代谢调节中重要转录因子,研究人员发现,SRC3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型小
-
首发性实验:原来鸟类也有“费洛蒙”
生物通报道:去年热映的华语影片“女人不坏”让许多人认识了费洛蒙这种化学物质,这种无形无味又无所不在的化学分子源于体内的类固醇,可以从汗腺及皮肤表层细胞中发散,吸引异性,那么在其它动物身上是否也存在同类物质呢?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化学通讯组的研究人员的最新论文“Uropygial Gland-Secreted Alkanols Contribute to Olfactory Sex Signals in Budgerigars ”就证明了鸟类存在嗅觉的性识别和性信息素。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动物研究所的张健旭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化学生态学、化学感觉、生理行为、动物行为学、鼠害控制等
-
癌基因测试呈阳性治疗首选靶向药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问世已有好几年,但之前一直属于二线治疗方案,即患者在使用了传统化疗等一线方案失败后才能选用。不过,记者近日从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了解到,凡是经过特定检测,病情适合使用靶向药物的患者无需再经受传统化疗的痛苦过程,将靶向药物作为一线用药如今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共识。 据介绍,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肺癌的80%~85%。大部分非小细胞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内科治疗,以往最常用的就是化疗。据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周明介绍,2005年和2006年分别有两类靶向药物在中国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
-
iPS首席科学家PNAS文章解析关键转录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Oct4的新的靶基因Stk40(serine/threonie kinase 40),Oct4是参与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维持其全能性的最为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同时也是体外建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关键基因,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金颖博士,其早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在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博士学位后远
-
百人博士两篇文章:如何研究细胞关键蛋白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多种细胞蛋白分析手段发现了两种关键细胞蛋白的作用机理,这两种蛋白分别是C末端Src激酶(C-terminal Src kinase,Csk)和细胞极性封闭蛋白Occludin。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Proteomic》和《Developmental Cell》上。领导这些研究的是生化与细胞所陈正军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后获国家教委青年奖学金赴德国学习,2001年入选****受聘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磷酸化蛋白质细胞信号网络与肿瘤发生。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了C末端Src
-
百人博士张文浩发现植物抗冻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文浩研究员在《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植物抗冻研究成果文章Nitric Reductase-Dependent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s Involved in Cold Acclimation and Freezing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解析植物低温环境下的抗冻机制。 生长在温带的植物能通过感受零上的低温改变其生理生化过程,提高其抗冻性。许多信号分子(ABA, BR等)参与植物低温驯化过程。 张文浩研究组通过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的段,利用拟南芥野生型
-
Science关注中国科研经费与人才议题
生物通报道,中国的两会不仅吸引着国内的媒体,同时还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Science Insider不能例外,作为一个科学网站,它所关注的是中国未来在科技研究上的经费预算与人才引进计划。 两会开幕,总理温家宝回顾2009科技投入政策,去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到2010年,科学技术预算将增长8%至1633.0亿人民币(240亿美元,2010年)。 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科技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与创新。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温家宝指出,未来政府在在几个领域中做长远的安排,比如纳米科技、气候变化、航空航天、海洋研究等。 此外,总理温
-
山东大学院士新成果获国际刊物积极肯定
生物通报道:来自山东大学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中药通心络可减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统性炎症,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择具有更大优势。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山东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现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和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等。这项成果得到了《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专家的好评,同期配发的评论认为“关于通心络稳定斑块的研究通
-
最新《Nature》2010热点集中体现
生物通报道,基因组研究似乎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永恒的话题和热点,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基因组研究也逐步登上更高的科学高峰,泛基因组、宏基因组等等,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涌现,科学家们用智慧在书写基因组学的新时代。 2009年末,Nature预测2010年的热点时,基因组科学就被预言将在2010年里继续热门,Nature预测中评述,基因组科学如洪水般涌现。 穴居人基因组、人类基因组(包括中国人基因组、韩国人基因组等)图谱问世,随着高通量的测序技术的进步,接下来的几年,基因组测序将变得越来越寻常。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宏观的基因组,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着手研究癌症基因
-
北大教授论文入选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丹参主要成分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改善作用”入选了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一研究论文提出了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多环节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可能和进一步研究思路,发表在《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韩晶岩教授,其早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共同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日本中医药学院院长等。主要从事微循环、形态、免疫、内
-
973项目最新文章揭示离子通道新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离子通道TRPC1对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首次利用活体模型揭示了TRPC1对于血管生成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暗示TRPC1可能可以用作治疗病理性血管生成的药物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感觉整合和行为研究组组长杜久林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曾在东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多信道感觉整合与行为的神经机制,以及神经活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
-
北大最新CMAJ文章 聚焦三聚氰胺奶粉后遗症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育健康所、石家庄元氏县妇幼保健中心、北京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三聚氰胺奶粉后遗症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文章Urinary tract abnormalities in Chinese rural children who consumed melamine-contaminated dairy products: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and follow-up study公布在CMAJ(加拿大医学杂志)上。 2008年,来自三鹿乳品集团的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乳制品导致了中国儿童严重肾损伤的大暴发。三聚氰胺这种化工
-
华大最新《Nature》封面 另类的人体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由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与法国国立研究中心的S.Dusko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上公布人体肠道菌基因组研究成果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并被列为该期的封面文章。 如果你觉得仅仅了解人类基因组就能完全把握人类的健康,那么你错了,在人体肠道里永久定居的广大微生物群其实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小到消化道内环境,消化问题,大到胖瘦问题,胃病,甚至糖尿病,癌症,等等,人类的生命健康已经与它们息息相关。 因此,早在2007年,国际人类微
-
《自然》特写聚焦华大基因研究院
生物通报道,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不仅把封面文章位置中给了基因组研究文章,在新闻特写(News Feature)栏目中关注中国的基因组研究工作,这一期的特写聚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Chinese bioscience: The sequence factory. 作为测序的排头兵,华大基因不仅在中国序列研究领域占据首要地位,更是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硕果累累华大基因研究院伴随着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目前不仅顺利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在这几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2007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
-
上海交大博士生发表本领域顶级期刊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实验室,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初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三源螺旋锥形束CT的快速准精确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新的算法允许纵向截断的投影数据,并且具有滤波移不变的特性,几乎是在对病人进行扫描的同时,就可进行图像的快速重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010年3月医学成像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TMI)上。文章的作者是上海交大吕杨博士,其导师是上海交大赵俊教授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王革教授,近期吕杨博士接连发表了多篇文章,比如发表在《Phys. Med. Biol (PMB)》杂志上的文章,探
-
赖仞组“第三套”抗氧化系统取得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与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多肽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继他们在2009年首次提出“第三套”抗氧化系统后再度获得新进展,Frog skins keep redox homeostasis by antioxidant peptides with rapid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发表在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上。 去年,他们提出了基因编码的多肽类抗氧化系统,并命名为“第三套”抗氧化系统(Mol Cell Proteomics,2009,8:57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