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3项目接连发表多篇文章澄清争议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效应蛋白AvrPto研究方面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获得了科技部863和北京市科委等处资助,发表了《Cell Host & microbe》、《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等杂志文章。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周俭民博士,参与这些研究的还包括NIBS的张杰和宗娜博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陈金锋博士生和陈明生博士等。Pseudomonas syringae属于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现有92种,分布很广,其中有动物致病
-
曹晓风实验室《PNAS》拟南芥研究取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实验室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结合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和遗传学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对称性双甲基化在mRNA前体拼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了AtPRMT5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全新MolecularProbes®Handbook(第11版)染色和标记技术经典指南请点击获取 领导该项研究的曹晓风博士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2年曾入选中科院“****”
-
生化所PLOS ONE杂志解析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相关蛋白模体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于10月7号在美国PLoS ONE杂志发表论文。论文阐述了III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相关蛋白ataxin-3(AT3)中的串联泛素结合模体(ubiquitin-interaction motif,UIM)的构象变化和UIM与泛素链结合的协同效应。 全新MolecularProbes®Handbook(第11版)染色和标记技术经典指南请点击获取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化与细胞所的胡红雨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以访问
-
引进PI最新JBC文章解析调控新机制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调控细胞内电压门控的钠离子通道转运及降解新机制,这首次在Nav1.8的跨膜区段中发现了内质网定位信号,并为多次跨膜的受体和离子通道中内质网定位信号的功能与调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组主要是应用分子克隆、抗体制备、免疫荧光双标记、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系统地分析不同神经肽受体亚型和离子通道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分布特征等。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
-
最新Nature China亮点推荐(临床医学与生态)
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Wang, Y. et al. Ancient pinnate leaf mimesis among lacewings. Proc. Natl Acad. Sci. doi:10.1073/pnas.1006460107 (2010).昆虫通常通过各种策略以逃避天敌的捕食,叶状拟态在现代昆虫中属于较为进化的一种隐藏
-
NIBS高绍荣研究组《JBC》发表新文章
据NIBS消息,高绍荣实验室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杂志发表题为“Novel importin-alpha family member Kpna7 is required for normal fertility and fecundity in the mouse”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核转运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KPNA7在小鼠胚胎早、中期发育的功能。 MPbio7×清洁液工厂和实验室环境理想的清洁液,现可免费索取试用装 胡建军和王凤超为本
-
中国农大,联合华大基因发表Nature Genet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中国重要玉米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以及基因获得和缺失变异图谱,从而揭示了玉米中的杂交优势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赖锦盛教授,华大基因王俊研究员,以及爱荷华州大学Patrick Schnable教授,其中赖锦盛教授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之后曾在美国Rutgers大学Waksman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王俊研究员相关信息请见专访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绘制者:王俊。这篇
-
青年研究员发表Cell子刊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获得了二型分子伴侣开口状态的晶体与电镜结构,这为认识此类分子的功能循环过程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结构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结构生物学著名期刊《Structure》(Cell杂志旗下期刊)上。文章由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组和微生物研究所董志扬研究组合作完成,其中孙飞研究员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后,2006年进入生物物理所,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了多项成果。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和X射线晶体学方法研究膜蛋白、蛋白质复合体以及蛋白质机器等的结构与功能。这篇文章的三个共同第一作者霍艳武、胡仲军和张凯分别在
-
我国发现1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化石
对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说提供新的证据 近20多年来,现代人起源一直是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现代人的祖先究竟出自非洲,还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演化、融合而来?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出自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则更是争议的焦点。 解决这一争议的关键之一,是寻找已经具有现代人基本解剖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化石。长期以来,由于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年代大多较晚或年代不能确定,使得“多地区进化说”缺乏有力的化石证据——曾经被认为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距今大约4万年,2002年发现于周口店田园洞。 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领导的课
-
昆明动物研究所PNAS转基因动物研究成果报道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based vector )的研究于10月12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
-
院士最新文章解析DNA穿链新机制 入选F1000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获得了DNA三维结构及功能执行方面的重要进展:解析DNA拓扑异构酶核心结构揭示DNA穿链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 Res上,并被Faculty of 1000 Biology(2010)收录,并进行了推荐和点评。这项研究由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课题组与毕利军课题组合作完成,王大成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主要从事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分子改造(蛋白质工程)研究。与有机体中多肽链折叠成蛋白质时常会出错相类似,DNA在细胞中重组、转录、复制、修复过程中也会发生错误,形成具有反常拓扑结构的“毒性
-
10月中国科学家连发三篇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许多世界上的重要科学报道是首先出现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标志性的基因组研究、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关系的发现、以及一个来自地球外的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证据,这些都是首先在Science上刊登出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进展。近期中国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接连发表三篇文章,包括:反常性痤疮致病基因,决定偏好行为的神经基础,以及卵母细胞成熟机制。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增加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会促进幼虫的避光行为,而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能够逆转幼虫的避光行为为趋光行为。这项工作是在
-
JBC,PLoS ONE两篇文章解析兔朊病毒蛋白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接连发表JBC,PLoS ONE文章,阐述了兔朊病毒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兔朊病毒蛋白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从而揭示朊病毒病的分子机制。兔子是极少数能抵抗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哺乳动物之一。研究表明,兔朊病毒蛋白(PrPC)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PrPC不同,它不发生PrPC→PrPSc的构象转变,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预期与兔PrPC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紧密相关。近几年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课题组利用多维NMR技术,研究了兔PrPC(91-228)及其S173N等多个点突变体蛋白的溶液结构和动力学,发现兔
-
研究发现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提高小桐子产量
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适宜作为生产生物柴油原料的能源植物之一。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小桐子的种子产量普遍较低,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该产业的研发现状是“产业超前,研发滞后”,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目前处于“无米下锅”的窘境,因而大幅度提高小桐子产量是目前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能源植物科研团队针对小桐子产量普遍较低的突出问题,近几年系统地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最近在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提高小桐子产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能源植物分子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0-10-26
-
深圳科研人员率先发现人类HLA新等位基因33个
日前,从深圳市血液中心获悉,设立于该中心的深圳市组织配型与免疫遗传医学重点实验室近日传出喜讯:由实验室邓志辉、徐筠娉等13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历经4年的艰苦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大量、系统地发现和鉴定了中国汉族人群中的33个HLA新等位基因,测定了110个HLA等位基因全长序列。这33个HLA新等位基因和所测定的110个HLA等位基因全长序列,均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HLA因子命名委员会的认可。 全新MolecularProbes®Handbook(第11版)染色和标记技术经典指南即将上市 2010
-
浙大医学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 聘十余院士培植人造肝
胶囊美人,指的是爱服用各种药丸以保持青春靓丽外表的女性们,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殊不知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因为滥服药物而导致肝衰竭。 肝衰竭怎么办?人工肝已经在我国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一直是体外治疗,还无法进入人体内。10月23日,记者从浙大医学院刚刚成立的转化医学中心了解到,他们已经应用人源性永生化肝细胞、骨髓和脐带血来源的干细胞培养出肝细胞,并正在努力将这些肝细胞应用于人工肝治疗,以降低重型肝炎死亡率。 MERCK买蛋白抽提试剂盒送透析/电洗脱管
-
生物物理所最新Science文章
近日,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力课题组龚哲峰副研究员等人关于发现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的研究成果,增加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会促进幼虫的避光行为,而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能够逆转幼虫的避光行为为趋光行为。这项工作是在偏好行为的神经回路研究中第一次将神经元回路延伸到第三级神经元,为揭示果蝇幼虫光偏好行为乃至于其他偏好行为的神经元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偏好行为是动物的最基本行为之一,但是对其神经元回路决定机制的了解却相对很少。在果蝇幼虫的避光行为中,感受光信号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和次级视觉信息处理神经元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
两研究组合作发表PNAS文章 解析肺癌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阐明了LKB1抑制肺癌转移的新机制,发现赖氨酰氧化酶不但是肺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而且是肺癌转移治疗中潜在的分子靶点,这将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项研究由季红斌课题组和葛高翔课题组合作完成,前者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肺癌发病的分子机理,希望能通过寻找与肺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相关的基因,并在体外肺癌细胞株模型和体内小鼠模型中验证这些基因的功能,阐明其作用机理。后者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是细胞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及转移的调控肺癌是当今全球
-
我国工业用生产红霉素菌种遗传改造成功
以化学理念促进工业红霉素生产的技术在我国取得重要突破。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一个合作项目对红霉素工业用生产菌种成功进行遗传改造,使其质量和产量得以明显提升,产业化前景可观。 Invitrogen AlexaFluor®荧光二抗小包装全新上市买二送一赶快行动 这一题为“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的国家“863”项目,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和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等合作开展。 刘文介绍说,在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历史上,以抗生
-
生化所PI最新PNAS文章解析信号通路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视黄酸调控BMP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从而揭示了视黄酸(RA)调控BMP信号通路活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化与细胞所景乃禾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生理学报》、《J. Mol. Cell Biol.》编委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是干细胞与神经发育。BMP信号是调控胚胎发育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该信号途径的异常会导致胚胎发育的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