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陈竺陈赛娟院士2013开年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riocalyxin B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Th1 and Th17 cell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萜类化合物: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EriB)能通过靶向关键信号通路,选择性调控Th1和Th17细胞,发挥强有力的抗炎作用,这不仅有助于癌症治疗的研发,也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向。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这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近年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Lancet报道中国学者疫苗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healthy Chinese children and infant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clinical trial”的文章,报道了肠道病毒71型疫苗,在国内健康幼儿和婴幼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II期临床试验结果支持开展III期临床。相关成果公布在医学类顶级期刊Lancet杂志上。文章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介绍生命科学信息工程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所谓生命科学信息工程,是指以生命信息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医学手段,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利用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这门学科是针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昆明动物所发现癌细胞抗药新机制

    癌症治疗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肿瘤细胞具有原发的耐药性以及治疗后逐渐产生抗药性。顺铂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化疗药物,它通过造成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杀死癌细胞。但是癌细胞抗药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泛素化是一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其系统功能紊乱与癌细胞凋亡以及癌症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蛋白泛素化过程由三种酶依次催化完成,包括泛素激活酶(E1)、泛素连接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其中,E3泛素连接酶决定修饰底物的特异性。HECTD3 (Homologous to the E6-associated protein carboxyl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9

  • 贺福初院士最新综述: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3年的第一期上,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特以“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为题,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发现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哈尔滨医科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肝癌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机制,并找到了一种能够克服耐药且与索拉非尼协同发挥作用的新分子。这一发现对于改善肝癌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连新(xin Liu)教授和姜洪池(Hongchi Ji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原发性肝癌(HCC)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我国是肝癌高发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四川大学教授再发PNAS文章解析分子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四川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第四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JNK inhibition reduces apoptosi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文章,发现c-Jun氨基端激酶(JNK)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具体分析这种作用因子对细胞凋亡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相关成果公布在1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张康博士,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ichael Kar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科学家建立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

    记者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血管内纯水(蒸馏水)灌注法+高脂饲料饲养法,成功制作出一种简单易行、可控性强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有助于深入探讨血管内膜增生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功能障碍、细胞迁移、血流动力学、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机制,揭示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奥秘”。相关论文刊发在最新一期美国《心血管病理学》(Cardiovascular Pathology)杂志上。 课题组研究发现,纯水(蒸馏水)可以通过导致血管管腔内的低渗透压环境,进而诱导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功能障碍,低渗性休克甚至凋亡。且这种低渗造成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8

  • 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人体静脉特征识别系统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中国科技网讯 经过近10年攻关,由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制的人体静脉特征识别系统,目前已取得7项专利授权,即将投入实际运用。近日,该系统得到有关安防专家肯定,称其填补了国内高级安保系统的空白。这是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静脉识别系统,是根据血液中的血红素有吸收红外线光的特质,将具近红外线感应度的小型照相机对着手指进行摄影,即可将照着血管的阴影处拍摄出图像来。将血管图样进行数字处理,制成血管图样影像,依其结构特征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在国防科大试验室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8

  • 动物所发表关于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的综述文章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毁灭性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自1999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生后,又陆续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暴发成灾,致死松树700余万株。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江华研究组一直从事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鉴于所取得的研究进展,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编委会特邀请撰写综述。综述首先阐明了红脂大小蠹、本地种黑根小蠹、伴生真菌和寄主的协同入侵机制;提出并验证了入侵种与本地种之间互惠的“化学信息调控”,与伴生菌“共生入侵”两个假说;从而明确了红脂大小蠹这一在原产地是一次

    来源: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8

  • 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

    由卫生部艾滋病防治专家、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领衔开展的研究表明,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只要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寿命可延长30年以上。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刊物《艾滋病护理》(AIDS Care)等杂志上发表。 卢洪洲领衔开展的研究课题名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规范化诊疗方案的推广及优化研究》。他们在全国艾滋病主要流行区进行了大样本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表明:抗结核治疗2周后就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其病死率低于8周后才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这意味着,前者发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于后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功能重建。 卢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28

  • DNA分析显示田园洞人与亚洲人有密切关系

    日前,由我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田园洞人只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更多表现的是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田园洞遗址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离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

    来源:PNAS

    时间:2013-01-28

  • 东南大学最新Neuron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eurexin Regulates Visual Function via Mediating Retinoid Transport to Promote Rhodopsin Maturation”的文章,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突触细胞粘附因子:Neurexins的新作用——参与视觉功能调控,研究人员发现Neurexins能介导视黄醇运输,以及随后的视紫红质成熟过程,并调控脂蛋白水平。相关成果公布在Neuron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谢维教授,以及韩俊海教授,这两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5

  • 我科学家发现蛋白激酶IKK抑制细胞凋亡“非经典模型”

      中国科技网讯 记者今天(24日)从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悉,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该所林安宁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修改了为时15年的蛋白激酶IKK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细胞凋亡的理论,揭示了TNF不仅能调控细胞膜受体介导的凋亡通路,还能调控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提出IKK抑制细胞凋亡的非经典模型。为炎症和炎症诱导的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蛋白激酶IKK是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关键先生”,调控着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存活和肿瘤发生。长期以来,在细胞信号转导领域一直有一个经典理论——IKK通过激活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5

  • 南京古生物所首次建立具极叶胚胎化石早期发育序列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之谜,也是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精美的实证材料。而瓮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两侧对称动物的证据,则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2006年,Science上首次报道了瓮安生物群中可能的具极叶动物胚胎化石。这类发育极叶结构的胚胎化石表明两侧对称动物特有的发育机制在5.8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中就已经出现。然而仍有学者对这一证据持怀疑态度。为了检验这一证据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博士、朱茂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5

  • 表皮葡萄球菌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黄辛)我国科研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表皮葡萄球菌感受氧化胁迫的重要功能基因,并进一步阐明了该菌感受氧化胁迫信号的分子机制,为小分子干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了潜在新作用靶点。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   据介绍,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引起败血症、慢性前列腺炎的数量与日俱增。表皮葡萄球菌因为能够形成生物膜,进而增强了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防御体系的抵抗能力,使得相关临床治疗十分棘手。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感染过程中,表皮葡萄球菌必须克服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活性氧(ROS)的杀伤作用,从而成功地定植、感染。然而,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25

  • 中科院院士组最新文章解析鱼类生殖发育调控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针对鱼类的生殖发育,评述了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生殖细胞和性腺发育以及生殖发育调控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将有助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4

  • 清华施一公Cell Res揭示细菌耐酸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L-谷氨酰胺通过酶促反应释放氨,使得大肠杆菌获得了耐酸性。相关论文“L-glutamine provides acid resistance for Escherichia coli through enzymatic release of ammonia”发表在1月22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4

  • 前列腺癌早诊率由5%提高到63%

        凭借在前列腺癌诊疗上的重要技术进展,由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教授课题组领衔完成的“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日前荣膺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介绍,该研究构建起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使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由5%提高到63%;创建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及晚期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成功治疗2万余名患者,效果显著;多项关键技术在全国60所三甲医院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年增幅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现已成为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针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晚期进展机制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1-24

  • 十院专家发现肾癌“粮草秘道”

    文汇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余飞)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榜上,一个原先的“小字辈”——肾癌近年急速蹿红。由于肾脏是一对“沉默的器官”,因此肾癌的早期症状十分隐匿,缺乏特异性表现。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郑军华教授领衔的泌尿外科专家团队经过艰苦攻关,终于发现了肾癌的“粮草秘道”,由此可望开创肾癌治疗的“新天地”。 在征服恶性肿瘤的征途上,医学科技工作者不断有新的发现,一系列肿瘤标记物检测开始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除了AFP、PSA等极少数指标,其他检测项目的特异性都不尽如人意,体检套餐中的常规检查难以早期发现肾癌的信号。 郑军华研究团队的全新发现是——肾癌兴风作浪与新生血管密不可分。郑军华教授解释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1-24


页次:1529/2191  共43816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