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疾控中心将研究霾对人体影响 或发健康评估预警

    新京报记者昨日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下属环境所,有计划全面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并及时启动雾霾天气下的健康评估和预警。霾可加重心血管疾病病症此前,环境所已用一年时间,开展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初步研究发现:霾天气引起的健康影响主要以急性效应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眼和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心血管系统紊乱等疾病的症状增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入院率增高。此外,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将推进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3-02-18

  • 抑制肿瘤转移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明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抗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剂。国际肿瘤学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日前发表了这一成果。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大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32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1/4发生在中国。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致力于肿瘤学基础和转化研究的刘明耀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和细胞功能筛选,结合药物化学结构改造,获得了一类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抑制剂。该抑制剂能特异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活性,从而强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刘明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08

  •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树鼩基因组 助力生物医学研究

    2013年2月6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对树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分类地位和相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度解析。树鼩基因组的完成,将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作动物模型奠定重要的遗传学基础,进而使其更好的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树鼩(Tupaia belangeri)是一种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中国的西南地区的小型动物。由于其个体较小,繁殖周期较短,寿命较短,养殖成本低以及分子细胞层面与人的相似性,而被当作实验动物模型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目前,已经成功建立的多种人类病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2-07

  • 陈竺陈赛娟院士2013开年连发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大瑞金医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8-CPT-cAMP结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靶向治疗变异型t(11;17)(q23;q2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一个有潜力的新策略,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4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这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近年来发表了多篇有关白血病研究的新成果论文,在国内该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1957年由瑞典的一位学者首先命名,当时被认为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英文缩写APL,也即AML-M3型,占所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6

  • 李孟森新成果可预警/示踪肝癌发生和转移

    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研究员发现在肝癌细胞膜上存在2种不同亲和常数的甲胎蛋白受体(AFPR),利用受体在肝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特性,用乙型肝炎病毒转染正常肝细胞,证明AFPR表达是预警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并通过荧光标记,示踪肝癌细胞的转移,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的癌症杂志《Cancer Letters》最新的一期上公布。肝癌的发生和肝细胞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已经发现80%的癌症与病原体感染有关,而肝癌的发生与肝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尤为密切。由于感染HBV后,肝细胞被病毒自然重编程而变为干细胞,干细胞在甲胎蛋白(AFP)和癌蛋白的诱导下,向恶性方向发展而变为癌细胞。但是肝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6

  • 袁隆平院士PNAS发现水稻新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基因,其有望将其应用于培育新的水稻品种。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2月4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传友(Chuanyou Li)研究员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Longping Yuan)院士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1/2以上人口的主食。粒重、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大要素。其中每穗粒数高度变化,对粮食产量有极大的影响。在幼穗发育期,花序分生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6

  • 磁共振可视纳米基因载体研究获进展

    最新发布的2013年1月SCI学术期刊《纳米尺度》(Nanoscale)中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磁共振(MRI)分子影像研究组与医药所肝脏基因与细胞治疗中心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自组装高灵敏度MRI探针在微环DNA(Minicircle DNA)传递中的应用研究。 微环DNA被公认为最具有潜力的基因治疗载体,但目前如何实现微环DNA的高效递送以及载体非侵入性生物学信息的获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乙烯亚胺(PEI)作为阳离子基因传递载体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但由于高分子量PEI在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细胞毒性,从而

    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13-02-06

  • 生物物理所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近期在新研究中证实,γ-干扰素(IFNγ)介导LXA4下调是维持非可控性炎症(non-resolving inflammation),促进乳头状瘤的重要条件。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4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秦志海(Zhihai Qin)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领导课题组主要从事细胞因子介导的肿瘤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在抗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肿瘤以其六个特征著称,包括不可控制的生长,不死性和侵犯其它组织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应该加入第七个特征——炎症。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炎症与一些肿瘤有着密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 科学家找到病菌耐药性“七寸”

    科技日报讯 (孙国根 金婉霞 记者王春)复旦大学近日宣布,该校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Alastair 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年多艰辛努力,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的新型“核糖开关”,有望攻克此类药物带来的耐药难题。该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 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耐药性日益严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导致的脑膜炎、肺炎、骨关节等感染,但这类细菌产生的两个“破坏分子”,即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能灭活抗生素,导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05

  • 生儿生女,环境说了算?

        中科院动物所和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将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引入进化生物学,其理论模型发现环境选择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物种的性别失调。该理论模型发表在1月23日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杂志》上。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基因遗传频率选择理论或资源分配理论认为近亲交配、局域交配竞争或环境选择压力将会导致种群偏雌性性别比例。但这些理论难以解释相同环境下为何有些物种出现偏雌性比,而有些物种却是偏雄性的性别比例。该理论同样难以解释为何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环境条件会出现不同的性别比例。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05

  • 科学家完成90个鹰嘴豆基因组测序

    1月28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国际鹰嘴豆基因组测序协作组(ICGSC)90个鹰嘴豆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的成果。该协作组由来自10个国家、23个研究机构的49名科学家组成,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也参与了该项研究。 据了解,鹰嘴豆是全球第二大豆类作物,营养价值高、耐旱性强,主要集中在热带半干旱资源匮乏地区。其中,印度是鹰嘴豆最大的生产、消费和输出国。 由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主导的国际鹰嘴豆基因组测序协作组,对大粒品系鹰嘴豆品种CDC Frontier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鉴定出约28269个基因。同时,研究人员对另外90个基因型进行了重测序,得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05

  • 浙大曹雪涛院士Cell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核糖核酸(RNA)病毒逃逸天然免疫杀伤清除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证实RNA病毒通过诱导Siglec-G,促进RIG-I降解,抑制了先天免疫反应。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31号的《细胞》(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的曹雪涛院士,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曾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4

  • 发现新型“核糖开关”

       复旦大学近日宣布,该校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Alastair 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年多艰辛努力,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的新型“核糖开关”,有望攻克此类药物带来的耐药难题。该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    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耐药性日益严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导致的脑膜炎、肺炎、骨关节等感染,但这类细菌产生的两个“破坏分子”,即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04

  • 中山大学****Cancer Res癌症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miR-186,证实其表达下调可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研究论文发表在1月15日的国际权威肿瘤学杂志《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副校长兼中山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黎孟枫。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致癌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NSCLC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肺癌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治疗预后较差。因此,对于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1

  • 华大基因,犹他大学发表Science解析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犹他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the Head Crest in the Rock Pigeon”的文章,分析多种家鸽品种和野鸽品种的基因组序列,由此再分子层面揭示了家鸽的起源历史,并发现了一种称为EphB2的基因为鸽子羽冠形成提供了遗传依据。相关成果公布在2月1日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研究员,以及犹他大学的Michael D. Shapiro,其中王俊研究员入选了去年Nature年度人物,被Nature杂志称为“G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1

  • 中科院Cell子刊发现气管双面功能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chea-Derived Dpp Controls Adult Midgut Homeostasis in Drosophila”的文章,发现果蝇气管来源的BMP配体Dpp在调节中肠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首次揭示了气管的双面功能,相关成果公布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动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鑫华,第一作者为李周华博士,林教授研究领域主要着重于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素浓度梯度的形成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干细胞研究。在Wnt信号转导的研究工作中,曾首先发现肝素硫酸蛋白聚糖类(H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2-01

  • 华人体内存在特殊基因 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31日消息,中国和英国科研人员发现,华人容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这同一个基因(RS12252-C)有关。这也说明为何新流感病毒总是先在亚洲出现,这项新发现也有助于医生尽早找出高风险人群。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人员在《自然—通讯》期刊中发表了这一结果,他们指出因为具有这个基因,华人感染H1N1流感后,病情加重的风险比其他族群的人要高出六倍。 领导该项研究的董陶(音译)说:“找出一些人为何容易受感染的原因,可让我们更好应付流感来袭,预防更多人因病不治身亡。” 牛津科研人员指出,RS12252-C基因在华人人口中的普及率比西亚和欧洲的白种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2-01

  • 曹雪涛院士2篇论文入选2011最具影响国际论文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正式发布“2011年我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课题组发表于《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和《癌细胞》(Cancer Cell)上的两篇论文同时入选。据悉,军队医学界只有这两篇论文入选。  据曹雪涛院士介绍,发表于《自然免疫学》的论文揭示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类分子除经典的抗原提呈功能之外,还具有通过调控TLRs信号通路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的新功能,所发现的MHC类分子结合CD40和维持激酶Btk持续活化的分子机制,为新型抗感染疫苗设计及寻找免疫治疗新途径提出了新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2-01

  • 台湾成功克隆全球首例“迷你猪”

    台湾当局科技主管部门近日宣布,由台湾中兴大学特聘教授朱成志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已研发成功一项新式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全球首例“迷你猪”。相比传统克隆技术,这项技术操作更简便、效率更高。 据台湾媒体报道,朱成志团队历时3年研发出手工卵子分切克隆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克隆出两胎花斑迷你猪,其中一只已成功繁衍后代,显示技术已成熟。 全球第一头克隆羊“多莉”以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1997年诞生,但这项技术门槛高、仪器昂贵,且人才技术训练不易,在农场实务中推广难度大。 朱成志表示,他们的新技术设备费用仅需约50万元(新台币,下同),而传统的体细胞核移植则需200至300万元。这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2-01

  • MG53蛋白为治疗心血管病提供药物靶点

    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博雅干细胞集团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肖瑞平与团队所作的关于MG53(一种E3泛素连接酶)调节动物模型心血管功能和新陈代谢新功效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该蛋白不仅直接与心血管的修复相关,更重要的是通过抑制该基因还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该研究是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近5年来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领域的又一发现。 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疾病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于癌症、艾滋病等其他疾病,在中国城市老年居民中心血管病患病率高达62%。MG53蛋白的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01


页次:1527/2191  共43817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