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东北师范大学PNAS遗传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讨了异源多倍体化对于小麦染色体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11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刘宝(Bao Liu)教授、威斯康星大学Jiming Jiang教授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的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宝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植物远缘杂交、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 植物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以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多倍体是植物和一些动物进化的一个普遍现象。通过种间或属间远缘杂交,和杂交事件之前或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5

  • 科学家获首例早期现代人核DNA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从4万年前生活在田园洞的一个人类个体上成功提取到核DNA和线粒体DNA,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田园洞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距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200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同号文等在此开展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对人骨的年代测定显示,该个体生存的时代为4万年前。 长期以来,化石形态的对比研究是古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5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mphibious flies and paedomorphism in the Jurassic period”的文章,解答了一个长期以来的谜题:所谓的Strashila(恐怖虫属)到底是什么?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黄迪颖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澄江动物群、中生代昆虫化石及其他特异埋藏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曾荣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1年获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奖,2012年获得首届江苏省杰出青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 南京大学,中科院PNAS提出免疫研究新思路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IK1 interacts with PEPRs to mediate ethylene-induced immunity”的文章,指出了乙烯和PEPR信号途径参与免疫应答级联放大的一种新机制,为深入了解乙烯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田兴军教授,以及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周俭民研究员,田兴军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在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周俭民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识别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分子机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 中科院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南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特异性表达朊蛋白(prion)的CD44+癌症干细胞在大肠癌转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陈佺(Quan Chen)研究员。其主要从事线粒体生物学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同时进行抗癌药物筛选和化学生物学及癌症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研究组在Natut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BC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50篇。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目前在临床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 低分子肝素钠精细结构分析取得新进展

    近日,Analytical Chemistry 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康经武课题组在低分子量肝素(LMWHs)精细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Anal. Chem. 2013, 85, 1819−1827)。作为一类抗凝血药物,LMWHs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肺栓塞、脑栓塞及手术后预防血栓的形成。在此类药物中,依诺肝素钠(Enoxaparin sodium)是全球销量前20位的药物,年销售额在30-40亿美元。2010年美国FDA 通过法案,批准依诺肝素钠仿制药物上市,但要求从结构上证明仿制药物与原产家药物具有生物一致性(Biosimilar)。因此,低分子肝素精细结构的分析

    来源: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3-02-22

  • 首个以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命名的新属正式发表

    最近,首个以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命名的荨麻科新属——征镒麻属Zhengyia T. Deng, D.G. Zhang & H. Sun在国际权威的分类学杂志Taxon上发表。该研究综合传统形态学、微形态、染色体及分子系统学等多学科证据,确立了采自于湖北神农架的荨麻科高大草本植物为一新属,并正式命名为征镒麻属Zhengyia T. Deng, D.G. Zhang & H. Sun,和新种征镒麻Z. shennongensis T. Deng, D.G. Zhang & H. Sun。同时研究首次报道了该新属的染色体数目2n=24及核型2n = 6m + 16sm +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3-02-22

  • 《自然》:一只蚊子和科学家开的玩笑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发表了研究论文《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为人们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的谜:“恐怖虫”并非吸附于恐龙的寄生虫,而是一种特殊的蚊子。    俄罗斯科学家1992年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虫类化石,由于它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昆虫,外表恐怖惊悚,因此得名“恐怖虫”,并成为所有昆虫化石中最让人困惑的怪虫。    “恐怖虫”体长不足1厘米,触角很短,具刺吸式口器,无翅,后足呈大螯状,腹部有成对的肉质侧叶。科学家认为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22

  • 用系统表型学构建出有胎盘类动物的共同祖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世界最大的包含形态和遗传特征的数据集,重建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这个多样性极高的动物类群包括了啮齿类、鲸鱼、人类等。在2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这些科学家揭示出,直到大约6500万年前导致非鸟恐龙和地球上差不多70%的物种灭绝的事件发生之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现生世支系才开始分化出来,这与以往普遍接受的理论相矛盾。根据他们的形象化重建,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食虫的动物。这些结果都是借助了强大的基于云技术和开放的、被称为形态库的数据库才得以取得。《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这篇文章是在美国国家科学

    来源:化石网

    时间:2013-02-22

  • "恐怖虫"生命周期仅十几天 死后常保持交配姿态

    前不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黄迪颖研究员及其团队,找到距今1.65亿年的13块新的恐怖虫化石发现,“恐怖虫”的相貌虽丑,但却很“温柔”,没有任何攻击性,是现代一种少见的蚊子——沃氏缨翅蚊的“近亲”。这一重大成果,被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恐怖虫的近亲沃氏缨翅蚊,一种比较罕见的蚊子,属于双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包括蚊、蝇、虻等,约有8.5万种。许多种类是传播疾病的媒介。“恐怖虫”揭底印象 丑得吓人,曾被认为寄生在恐龙身上为什么它个头不大,名字却那么惊悚呢?黄迪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恐怖虫”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在1992年开始研究,并起名叫做“惊人恐怖虫”。“虫如其名,它的外表比起其他昆

    来源: 扬子晚报

    时间:2013-02-22

  • 曹雪涛等发现RNA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获得了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细胞监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是机体感知与识别外源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细胞如何敏感而特异性地识别病毒感染并诱导产生I型干扰素以清除病毒的分子机制,是当今免疫学界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目前,学界尚不十分清楚病毒如何能够逃逸天然免疫的监控清除而感染机体,甚至造成慢性病毒感染。 针对该挑战性课题,曹雪涛率领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2-22

  • 南开大学Nature子刊:防止肝功能损伤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开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iomimetic enzyme nanocomplexes and their use as antidot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alcohol intoxication”的文章,采用了一种新技术组合多种功能酶,从而能用于减少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以及肝脏损伤。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开大学的史林启教授,北京生物技术研究院陈伟(Wei Chen,音译),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程(Cheng Ji,音译),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1

  • 北京生科院Nature子刊流感治疗新策略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流感病毒研究中取得了一项重大进步,揭示了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催化机制,基于这一发现提出了采用共价抑制剂靶向治疗流感的新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的高福(George F. Gao)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学,尤其是有关T细胞识别、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的机制的研究。在Nature, Nature Medicin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1

  • 同济大学973项目PNAS解析iPS机制

    生物通报道: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包括iPSC在内的细胞重编程技术研究领域。其中iPSC具有和胚胎干细胞(ESC)类似的特征和功能,却极大程度避免了ESC研究和应用中面临的伦理和排斥等诸多障碍。不过虽然诺奖得主Yamanaka教授及后来的大量研究都表明Oct4、Sox2、Klf4和c-Myc(OSKM)等转录因子对iPSC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上述转录因子激发iPSC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去年年底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指出了Sox2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的miRNA/DNMT机制,近期这一研究组又在这一基础上,再次发现了miR-200/ZEB2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3-02-21

  • PLoS:军事医学科学院治疗性干细胞产品临床试验研究新进展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研发,两项脐带血干/祖细胞产品同时于2006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06L00711,2006L00711)。在2009年获得SFDA补充批件后(批件号:2009B005528),先期启动了其中“巨核系祖细胞注射液”的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主要用于治疗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一种新型的造血支持治疗干细胞产品。   该项目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是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脐带血巨核系祖细胞注射液”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

    来源:军事医学科学院

    时间:2013-02-21

  • 复旦大学PNAS揭示代谢信号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可通过介导白色脂肪组织中发生棕色脂肪样改变,影响机体葡萄糖及能量稳态。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汤其群(Qi-Qun Tang)教授。主要从事脂肪细胞发育分化的机理和肥胖的成因,以及有效地控制肥胖的方法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生物类)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sis protein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1

  • 营养所提出小核糖体RNA新概念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Profil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rDNA-Derived RNAs and Their Potential Biological Functions,提出了小核糖体RNA (Small rDNA-Derived RNA,srRNA)这一新概念,并初步发现srRNA和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并具有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小RNA的研究发展迅猛,各种类型的小RNA相继被发现和鉴定,例如miRNA、piRNA、siRNA、snoRNA、qiRNA、sgRNA、sbRN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2-21

  • 我国新发现四种汉坦病毒

    健康报讯  (记者郑灵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永振研究团队最近发现4种新汉坦病毒。该团队研究发现,汉坦病毒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最早可能出现在蝙蝠或食虫目动物上,地理上可能起源于亚洲;汉坦病毒跨种间传播在汉坦病毒种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该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PloS病原学》杂志上,为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启示。 近年来,张永振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啮齿类等小动物携带病原、病原体与宿主动物间的进化与生态关系研究。上述4种新汉坦病毒分别发现于浙江龙泉地区的中菊头蝠、湖北黄陂地区的普通伏翼蝠、内蒙古牙克石地区的东北鼩鼱、云南梁河地区的短尾鼩。 研究显示,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2-21

  • 一红细胞血型基因突变获国际命名

    健康报讯  (记者程守勤  通讯员张  妍)由江苏省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主任刘衍春等发现的CisAB血型(顺式AB)基因突变,近日被国际基因库暨血型抗原基因突变资料库命名为CisAB08亚型。据悉,这是该中心发现的第一个被国际基因库命名的红细胞血型亚型。 据介绍, CisAB血型是ABO血型系统中的一个稀有血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为18/万~50/万。此次江苏省血液中心在献血者中发现的CisAB血型基因突变,经家系调查及基因分子测序分析证实,遗传来源于献血者父亲。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2-21

  • 科学家构建可视纳米基因载体

    纳米尺度》杂志近日报道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关于自组装高灵敏度MRI探针在微环DNA传递中的应用研究。 据介绍,微环DNA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基因治疗载体,而如何实现微环DNA的高效递送以及载体非侵入性生物学信息的获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聚乙烯亚胺(PEI)作为阳离子基因传递载体,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但由于高分子量PEI在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细胞毒性,其在体内的应用受到制约。如何实现低毒高效的基因转染并针对基因载体实现非侵入性实时监测,成为一大难题。 磁共振(MRI)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高分辨成像和多参数扫描能力,且可以通过特异性磁共振分子探针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1


页次:1525/2191  共43812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