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揭示多肽自组装精细结构

    近日,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益课题组与IBM沃森研究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周如鸿课题组合作,首次发现了淀粉样多肽分子在云母/水界面奇特的多层自组装的分子机制,显示了盐离子在自组装过程中对多肽纳米结构的精细调控作用。该发现对揭示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对高度有序的自组装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制造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张益与周如鸿的指导下,博士生代彬、博士后研究人员Seung-gu Kang等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GAV-9的多肽在高盐浓度条件下,可以组装成高度的纳米纤维,其中所有多肽分子都采用垂直于云母基底的排列方式。GAV-9肽是多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5-17

  • 国内首次证实板栗植原体病害

    (记者郑金武 通讯员温来升)北京市怀柔区园林绿化局日前宣布,在国内首次发现了板栗植原体病害的存在,标志着困扰京郊栗农多年的板栗病害——黄化皱缩病终于被确认。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京郊各区县板栗树上发现一种叶部病害,导致叶片黄化、皱缩,枝条变脆、节间缩短,严重时导致板栗果皮褶皱、瘪小、空壳甚至整株不结果实。由于没有找到病症根源,长期以来被推断为生理性或病毒性病害,“对症下药”无从谈起,栗农更是束手无策。 怀柔区园林绿化局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等方法,发现板栗植原体病害并定名为“板栗黄化皱缩病”。 植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常常引起植物丛枝、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5-17

  • 两院士携手Nature子刊讲述狗和人的故事

    狗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古老而持久的。在夜晚狗依偎着我们,日常散步时在我们的身边嬉戏,当我们失败之时,它们仍崇拜地趴在我们的脚下。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狗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你可能以为的更深厚。它嵌入在我们的基因里。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和狗的数组基因,其中包括与饮食和消化、神经学过程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平行进化。这种平行进化有可能是受到人类和狗共享环境的驱动,这一研究发表在了5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Ya-ping Zhang)院士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吴仲义(Ch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6

  •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表基因组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和狗的数组基因,其中包括与饮食和消化、神经学过程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平行进化。这种平行进化有可能是受到人类和狗共享环境的驱动,这一研究发表在了5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接:两院士携手Nature子刊讲述狗和人的故事 翟巍巍解释说,东南亚的流浪狗,包括研究中中国的流浪狗,有可能是狼与纯种狗之间的进化桥梁。当将它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狗进行比较时,发现前者具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因此,中国流浪狗是犬类之间一个“缺失的环节”。共同进化当翟巍巍和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6

  • 张启发院士发表权威期刊综述:杂交的遗传优势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eterosis in elite hybrid rice: speculation on the genetic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s”的综述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量控制的新假说,并指出未来通过深入的研究,能发现杂种优势具体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植物科学权威研究综述期刊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教授,张启发教授在去年曾于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6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布藏羚羊基因组草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青海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藏羚羊(Tibetan antelope)的基因组序列草图,揭示出了高原适应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the Tibetan antelope”发表在5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青海大学的格日力(Ri-Li Ge)教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Ya-Ping Zhang)院士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的汪建(Jian Wang)教授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藏羚羊是生活在海拔4,000–5,000米青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6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Nature子刊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挪威奥斯陆Rikshospitalet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ALKBH4介导的肌动蛋白(acin)单甲基化位点去甲基化调控了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动力学。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杨运桂(Yun-Gui Yang)研究员和挪威奥斯陆Rikshospitalet大学医院的Arne Klungland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是在分子、细胞、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及人类疾病和模式生物水平上,从事表观遗传与DNA损伤修复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6

  • 中国学者Nature Medicine点评疾病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南师大的钱友存教授主要从事炎症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近期针对一项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的研究,钱友存教授进行了点评,指出这项研究通过小鼠疾病模型,发现了调控小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的关键调节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免疫疾病,其表现为免疫细胞会攻击神经纤维的保护层并导致轴突损伤。在正常情况下,效应T细胞负责保护我们抵御感染和癌症,而调节性T细胞负责控制效应T细胞不攻击健康组织,从而避免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疾病。而当免疫系统的效应T细胞错误地攻击髓鞘时,就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6

  • 北京林大:胡杨microRNA和靶基因研究

    胡杨,是一种典型的湿盐生植物,能忍受荒漠中干旱的环境,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是木本植物中研究盐胁迫应答的理想模型。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发挥重要的转录后调控作用。其可能调控盐胁迫的耐受性,但这在胡杨中尚未广泛研究。近期,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尹伟伦教授和夏新莉教授共同领衔其团队,对胡杨中的microRNA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2月刊的Plant Mol Biol上。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深度测序对盐胁迫处理的胡杨中小RNAome,降解组和转录组进行研究(联川生物提供二代测序服务)。研究发现了211个在毛果杨和胡杨间保守的mi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3-05-16

  • 山医大二院研发多细胞治疗肿瘤投入临床

     5月13日,记者从山医大二院获悉,该院在山西省率先开展肿瘤生物细胞免疫治疗,使肿瘤生物治疗升级为多细胞联合治疗投入临床应用。       山医大二院肿瘤生物科主任李宝平教授介绍,传统治疗肿瘤的方法长期采用手术、放疗、化疗,而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成为治疗肿瘤的全新手段,在原先DC-CIK细胞治疗的基础上,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多样性,极大地扩大了治疗病种的范围,实现了肿瘤患者个体化免疫治疗,这在国内的肿瘤生物技术方面尚属超前。       山医大二院结合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生态理念,通过改变肿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13-05-16

  • “导航仪”使药物可直抵病变部位

    给药物载体水滑石等缓释物质装上磁性材料和荧光发光离子的“导航仪”,不仅可使药物根据医生指令直抵病变部位,也能有效跟踪监视药物的释放情况,进而提高药物释放效率和治疗效果。日前,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大会上,该研究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王君教授团队,成功将荧光材料、磁性功能材料组装到类水滑石、二氧化硅药物载体上,制备了兼有磁性靶向定位功能和荧光发光性能的药物传输载体,具有安全、稳定、生物相容性较好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该研究使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能准确有效地到达病变部位,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5-16

  • 上海交大大三学生李昂阐释抗菌肽杀菌机理

    (记者黄辛)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大三学生李昂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在研究中发现从青蛙的皮肤分泌物中提取的抗菌肽,在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其氨基酸序列和三维立体结构,并依此阐释了抗菌肽通过破坏细胞膜达到杀菌效果的独特机理。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世界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 据介绍,由于抗菌肽是一种有较强广谱抗菌活性的一类多肽,细菌对于抗菌肽很难产生抗药性,在现代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下,如果抗菌肽独特的抗菌机理可以进入工业化生产,可以代替传统抗生素的地位,将对推动新型抗生素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3-05-15 第4版 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5-16

  • 舒红兵院士连发两篇JBC 解析细胞应答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武汉大学生科院舒红兵教授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JBC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报道了ER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一个关键因子:TMEM214,以及揭示出一条控制I型IFN诱导和细胞抗病毒应答的新机制。真核细胞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进行折叠、修饰、膜整合、转运和分泌,内质网内和跨膜蛋白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果内质网ER由于错误折叠的蛋白过量积累而产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那么就会诱导细胞凋亡。虽然许多疾病与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5

  • 中科院院士Cell子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阐明了脑海绵状血管瘤因子3(CCM3)与生发中心激酶III(germinal center kinase III, GCK III)异源二聚化的结构机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了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旗下子刊《Structure》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Da-Cheng Wang)院士和丁璟珒(Jingjin Ding)博士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大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及其分子改造研究,在蛋白激素、多肽生物毒素、动植物防御相关蛋白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系统性创造性学术成就。20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5

  • 饶毅最新评述:摩尔根与遗传学—研究与教育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年9月25日-1945年12月4日)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近期北京大学饶毅教授以“摩尔根与遗传学: 研究与教育”为题,以摩尔根在遗传学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5

  • 郑州大学研发抗艾滋药品获批 称居世界先进水平

    再过几年,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或将广泛应用于临床。5月14日,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由该校常俊标教授率领团队研制成功的药物阿兹夫定(Azvudine)已于4月30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这也是河南第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用于临床试验。 经过十几年的研发,专门研究抗病毒药物合成的常俊标教授率领的团队研制出了阿兹夫定(Azvudine)。阿兹夫定是一种艾滋病毒逆转录酶(RT)抑制剂,属世界先进、国内首创的新一代治疗艾滋病药物。这种治疗艾滋病新药也获得了国家“863”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目前,我们正进行临床试验,大概经过3期,就会正

    来源:大河报

    时间:2013-05-15

  • H7N9最新消息:H7N9流感病毒宿主并非禽类

       科技日报哈尔滨5月14日电 (记者李丽云 实习生王卓)“今年以来流行的H7N9流感病毒的宿主并非禽类,其准确命名应为‘亚型H7N9流感病毒’。”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秀荣,在今天召开的哈尔滨市防控禽类H7N9流感新闻发布会上宣称。    哈尔滨市畜牧兽医局党委书记、局长秦德亮通报了该市防控禽类H7N9禽流感工作相关情况,截至目前,哈尔滨市监测样品2800羽份,经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监测,样品全部为阴性。哈尔滨市无疑似H7N9禽流感疫情报告,抗体监测显示,禽类处于免疫保护状态。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5-15

  • 昆明动物所发现结核杆菌噬菌体来源的抗菌肽具抗结核功能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人类重大病原菌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过结核杆菌,全球结核病的死亡率在单因素的感染性疾病当中位居第二,每年有接近200万的人口死于结核病,而且每年有新增900万人口活动性结核杆菌感染病例,全球结核病负担严重,导致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近些年,多种可以有效控制结核病的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在临床上得到大量应用,但由于多重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t,MDR)与广泛耐药性(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结核杆菌菌株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5-15

  • 人体细胞衰老研究取得新进展

    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重要基础,研究细胞水平的衰老对于理解整体的衰老具有基础而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倪挺提出,采用自主创建的转录组调控研究体系,理解基因表达失衡在正常及病理性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希望为深入探索细胞衰老相关疾病的基因表达层面的复杂性提供新的切入点。近期,此项研究取得新进展。 倪挺教授针对转录起始、过程调控、转录终止这三个核心环节,系统创建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的转录研究体系,并利用该研究体系发现三种转录起始模式,首次建立其与启动子元件及表观遗传标记的关联,发现非编码反义RNA参与减数分裂等过程的调控,还发现转录终止的组织特异性PolyA新位点。系列成果为深入理解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5-15

  • 超声波治癌明年有望临床试验

    超声波对胎儿安全,正从诊断手法变为治疗手法,用于“烧掉”肿瘤内的癌细胞。昨天首次来沪举办的国际治疗超声大会上,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院士透露:新一代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可实现无创和绿色治癌,比传统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更低。目前样机已出,明年上半年有望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超声波是一种声波,频率刚好超过了人耳所能听到的频率区间。在B超诊断中,超声波频率高、能量低,用于聚焦成像;在超声治疗中,超声波频率低而能量高。历时12年,经过十多组体膜和动物组织的离体实验,以及十余例活体动物实验,陈亚珠团队研发出“多阵元相控”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就像装了狙击瞄准镜的神枪手,从体外专瞄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05-15


页次:1505/2191  共43816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