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湖南大学何彦课题组在单粒子生物传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硫化氢是细胞和生物体内除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气体分子,在包括血管松弛、脑血管微循环、神经传递、炎症产生、胰岛素分泌调节、线粒体能量产生等许多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浓度的硫化氢会产生较大的细胞毒性,在进行信号传导时细胞内会先大量合成硫化氢,完成信号传导后硫化氢又会被迅速的代谢并恢复至较低的浓度水平。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细胞内源性硫化氢的浓度及其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对于硫化氢参与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制于细胞内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方法难以对细胞内硫化氢进行实时原位定量分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号:21127009, 9102

    来源:国家自然基金委

    时间:2013-05-22

  • 上海交通大学Cell子刊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讨了Rho蛋白GTP酶活化蛋白(Rho GTPase activation proteins,RhoGAPs) ArhGAP11A在癌症中的功能效应及分子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6日的《Cell Report》杂志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房静远(Jing-Yuan Fang)教授和许杰(Jie X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房静远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和分子治疗。曾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叶酸可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预防胃癌,且其作用机制与DNA甲基化的维持有关。迄今发表论文近2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1

  • 中科院郭非凡最新文章:支链氨基酸与代谢稳态调节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肥胖及其诱发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爆发趋势, 因此与这些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营养因素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氨基酸作为机体必需的宏量营养素, 其基础营养功能和作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1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内容来自所在高校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创立于1896年(当时为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1956年学校部分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1

  • 清华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贝勒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破解了拟南芥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谷氧还蛋白的结构特征,由此揭示出了一种Grxs的调控新机制,并且也为了解叶绿体中的氧化还原和DNA代谢之间的机械关联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生科院王新泉教授,贝勒医学院程宁辉(Ninghui Cheng,音译),以及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冯银刚研究员。其中王新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因子特异结合并激活其受体分子,以及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结构机理。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s,Grxs)是一类小型的氧化还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1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北京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内容来自所在高校介绍)。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1

  • 中国农科院最新文章:体细胞克隆现状与问题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 生物通报道:目前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体细胞克隆效率低下却严重影响了该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综述了体细胞克隆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体细胞克隆的胎盘肥大和重编程异常现象,并探讨了利用四倍体补偿法改善克隆胎盘肥大和通过对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1

  • 北大生科院Current Biology解析雌雄识别受体

       2013年5月16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技分会瞿礼嘉研究组在《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Membrane-Bound RLCKs LIP1 and LIP2 Are Essential Male Factors Controlling Male- Female Attrac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鉴定到控制花粉管导向的类受体激酶。    动物和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依赖于雌雄配子之间的信号联系、识别和协调。动物的精子有尾巴,可以在趋化作用的带领下,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3-05-21

  • 研究证实棕色脂肪可抗肥胖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金万洙领导的野生动物营养与繁殖研究组,通过小鼠直接移植棕色脂肪实验,证实了棕色脂肪的直接移植可明显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加,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的能量代谢,还能将肥胖导致的脂肪肝恢复到正常水平。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 金万洙介绍说,人的身体内有白色与棕色两种脂肪,前者储存能量,后者燃烧能量。棕色脂肪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线粒体,其线粒体通过去偶联反应把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热量。但随着年龄增长,棕色脂肪活性逐渐降低,而且活性也会随着肥胖的发生明显下降。 “数据表明,人体内普遍潜藏着功能性棕色脂肪,它们在抵抗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5-21

  • 中国科学家研究显示:父亲的基因更强大

    孕妇肚子里胚胎的早期发育主要由卵子决定的认识或要终结了。过去,人们发现卵子的体积很大、富含蛋白质和RNA,而精子的体积很小、几乎仅能携带一半的DNA,因此推断,决定早期发育的信息几乎都在卵子中,而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江领导团队完成的研究称,DNA甲基化的图谱是来源于精子的,这意味着,精子对胚胎早期发育才真正具有决定作用。这份成果近日被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祖谚生动描绘了生物所具有的遗传特性,用科学家的话即“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是遗传,父母的DNA序列信息会遗传给子代”。然而,一个生物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具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5-21

  • 第二军医大学新文章揭示癌症干细胞标志物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是肝癌干细胞的一个标志物,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版的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的官方杂志《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为11.675)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刘善荣(Shan-Rong Liu)教授和程树群(Cheng Shuq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干细胞干性特性维持机制,以及microRNA在维持肿瘤细胞低分化状态及肝癌异位癌中的作用。后者擅长肝肿瘤的疑难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大约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0

  • 知名学者鲁白发表Nature综述解析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鲁白教授是著名华裔神经生物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涵盖了神经科学与神经,精神疾病、模式动物、发育生物学、遗传学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等方面,鲁白教授在这些方面有多项重要发现。近期鲁白研究组发表了题为“BDNF-based synaptic repair as a disease-modifying strategy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的综述文章,介绍了将一种关键作用因子:BDNF应用于突触修复疗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文章的第一单位为葛兰素史克上海研发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0

  • 首都师范大学最新文章:新基因的抑制机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在缺铁条件下高表达的新基因,并根据它的侏儒表型命名为 OsDPR(dwarf phenotype-related gen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20

  • 藏羚羊低氧适应有“遗传基础”

    此发现对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意义重大 近期,青海大学教授格日力和他的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发现了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存在趋同进化现象,找到了破解高原动物是否存在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这一高原医学国际谜团的关键证据,这一发现在世界上属首次。 5月14日,世界顶级学刊,英国《自然》系列刊物《自然通讯》发布了格日力团队这一重大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由格日力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创立的染色体全长组装计算方法由《美国科学院院报》发布。该系列研究还首次证实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这项成果由美国《基因》等发布。格日力团队的系列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发表,标志着该项目研究水准及成果达到国际顶级水平。格日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5-20

  • 科学家发现导致老年人高原病危险因素

    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日本京都大学亚洲东南亚研究中心、日本综合地理研究所学者组成的联合科研小组经过5年的研究探索,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导致老年人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及相关慢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15日,这一成果通过了青海省科技成果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新发现有利于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可大幅减少医疗花费,对改善高原老年人的生活及延长寿命有重要意义。“新成果来源于‘高原老年人动脉硬化及危险因素的研究’项目。近年来,曾在高原老年人中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呈现高发态势。他们常年生活在低氧低压环境中,发病原因是否与环境或遗传基因有关,直接借鉴平原地区已有的治疗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5-20

  • 北京师范大学Nature点评酶研究新成果

    甘油二酯激酶(diacylglycerol kinase,DgkA)如何能通过这么少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细胞膜锚定以及活性位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迷,近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其晶体结构,从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奥秘。生物通报道:这种称为甘油二酯激酶的细菌酶是一个“反叛小子”,现在研究人员通过解析大肠杆菌中甘油二酯激酶的晶体结构,揭示了这种酶如何利用其残基附近的环境,完成功能使命的,这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对于这种蛋白的了解,也有助于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膜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的贾宗超教授和郑积敏博士以“Structural biology: Tiny enzyme uses context to 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7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Nature子刊揭示胞质分裂新机制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疾病基因组与个体化医疗实验室“****”研究员杨运桂研究组,与奥斯陆大学Arne Klungland教授合作完成的“ALKBH4依赖的肌动蛋白去甲基化调控胞质分裂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学术论文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以“ALKBH4 - dependent demethylation of actin regulates actomyosin dynamics”为题在线发表。该研究阐明了一种新的细胞胞质分裂机制,ALKBH4作为新的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调控因子被发现。胞质分裂需要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3-05-17

  • 藏羚羊基因组为解密高原环境适应性提供新线索

    由青海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于2013年5月14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发表。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物种对极端高原环境的适应奠定了重要基础。藏羚羊生活在海拔高达4,000-5,000米的严酷环境下,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大型偶蹄动物。其栖息地氧分压低,且紫外辐射强烈。当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时,罹患各种危及生命的急性高原病的风险便会增加;而藏羚羊却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衍了数百万代,能够在这样低氧环境下高速奔跑。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它已经进化出了一些特殊机制,来适应这种极端的栖息环境,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5-17

  • 片仔癀抗大肠癌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围绕“片仔癀抗大肠癌的作用机制”做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日前笔者从相关人员处获悉,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片仔癀抑制大肠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途径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多条大肠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多方面共同起效的。 大肠癌(包括结、直肠癌)是一类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全球每年新增发病例数高达120万,每年近60万人死于大肠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大肠癌的首选方式,但对于术后复发及失去手术机会或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则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尽管化疗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联合应用在临床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5-17

  • 父亲的基因更强大

    孕妇肚子里胚胎的早期发育主要由卵子决定的认识或要终结了。过去,人们发现卵子的体积很大、富含蛋白质和RNA,而精子的体积很小、几乎仅能携带一半的DNA,因此推断,决定早期发育的信息几乎都在卵子中,而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江领导团队完成的研究称,DNA甲基化的图谱是来源于精子的,这意味着,精子对胚胎早期发育才真正具有决定作用。这份成果近日被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祖谚生动描绘了生物所具有的遗传特性,用科学家的话即“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是遗传,父母的DNA序列信息会遗传给子代”。然而,一个生物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同样的DN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5-17


页次:1504/2191  共43817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