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南山区发现两个蜘蛛新物种
中国研究人员28日在新一期开放期刊《Zookeys》上报告说,他们在中国四川省洪雅县和重庆市缙云山分别发现两个蜘蛛新物种。它们的体长在1毫米左右,小小的头部与超大的身体不成比例,而且结的是三维立体的球形网。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玉成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枢强报告说,两个蜘蛛新物种均隶属于蛛形纲蜘蛛目密蛛科。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隐蔽,生活习性不为人知。由于个体微小,在野外采集时用肉眼往往很难区分是否成熟或是否为其他蜘蛛的幼体。 其中一种蜘蛛叫瓦屋密蛛,是2012年6月在四川省洪雅县发现的。它们生活在瓦屋山山顶原始森林地表阴暗潮湿的苔藓丛中,雄蛛体长仅0.6毫米,雌蛛体长仅0.75毫米,这也是世界
-
纳米科技破译人骨“密码”
骨骼虽为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却最容易引起缺损。在我国,每年因骨折、骨肿瘤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就超过300万人。随着纳米与生物技术在医用材料领域的不断渗透,患者看到了“断骨再生”的曙光。 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放大镜分析,人体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结构:一束束胶原蛋白与一层层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晶体,极为均匀、有序地“镶嵌”在一起。这种多层复合的自组装结构,也让骨骼兼备硬度和抗弯能力。 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崔福斋看来,通过纳米技术获得与天然骨中晶体尺寸相同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并与胶原蛋白均匀复合,就成为仿生人工骨材料研究的关键。 人骨的高科技“替身”&
-
南方医科大学Hepatology乙肝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体内,循环CXCR5+CD4+T细胞通过IL-21促进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肝脏病研究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IF: 11.67)杂志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金林(Jinlin Hou)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宇(Yu Zhang)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侯金林教授主要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尤其在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及基因型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属国际领先。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SCI论文68篇。乙型病
-
Cell头条:细胞重编程研究翻开新篇章
生物通报道:细胞重编程技术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多方关注,近期一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也就是说无需多能诱导因子,就能诱导出不同的细胞命运,这令细胞重编程这一研究领域翻开了新的篇章。据报道,2006年,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发现向小鼠体细胞转入胚胎干细胞特异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可以完成体细胞的重编程。在此之后,细胞重编程领域普遍认为向目标细胞状态的转变需要依赖于在目标细胞中特异高表达的因子的诱导。因此目前发现的能在细胞重编程中发挥作用的因子均在胚胎干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细胞干性维持紧密相关。传统
-
管敏鑫研究组最新文章发现致病新突变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 生物通报道:来自温州医学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对一个同时携带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和tRNAIle A4317G突变的中国汉族母系遗传耳聋大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检查和遗传学分析,获得了一系列突变研究发现,揭示出线粒体tRNAIle A4317G突变可能是一个新的影响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复旦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内容来自所在高校介绍)。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在刚刚出炉的2011亚洲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名列21位,大陆高校中紧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见其实力不可
-
北京大学新文章解析抗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称为microRNA-7的miRNA通过靶向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8,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潜能,并使得细胞对DNA损伤敏感。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17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孙露洋(Luyang Sun)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新基因的克隆鉴定与功能研究。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这些分子通过与靶mRNAs的3’非翻译区(UTR)部分互补识别序列结合,导致mRNA降解或是翻
-
上海药物所中草药抗肿瘤研究取得新进展
干扰素-γ(IFN-γ)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不仅在控制人类微生物感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干扰素-γ一方面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利用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通过活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1,调控下游和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抑制肿瘤的生长。现已发现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存在STAT1信号的缺失。 基于以上信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课题组建立了特异性IFN-γ/STAT1信号通路小分子增强剂的筛选平台,用以发现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在对一个包含3000多个天然产物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发现中草药墨
-
老药新用治急性白血病“物美价廉”
由浙江大学附属一院血液科金洁教授领衔的团队以高三尖杉酯碱作为基础药物制订出一套方案,用于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对620名患者随访跟踪5年后发现,按照该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率可达73%,整体疗效十分稳定。白血病一个疗程的治疗费用从2.5万元大幅下降至2000元。该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上。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如果未做特殊治疗,病人的生存期仅为3个月左右。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所有白血病的70%。高三尖杉酯碱是从中国特有的三尖杉属植物中提取的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酯碱,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有医生用该药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 从199
-
结核杆菌噬菌体中含抗菌肽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赖仞领导的课题组,从结核杆菌噬菌体中识别出一小分子多肽。该抗菌肽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结核杆菌感染的辅助药物,或作为研发抗结核药物的模板。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据介绍,结核病由人类重大病原菌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过结核杆菌。结核病的死亡率在单因素的感染性疾病中位居第二,每年有接近200万人死于结核病,并有900万新增感染病例。近年来,多种可有效控制结核病的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在临床上大量应用,但多重耐药性与广泛耐药性结核杆菌菌株的大量出现,给结核病治疗带来了严重困难。因此,亟待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来克服结核
-
宿兵小组研究证明藏民确实耐缺氧
(记者张雯雯)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团队发现了藏族人群特异的高原适应性功能位点。该研究对阐明藏族高原适应的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并为功能验证实验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数据。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据介绍,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是研究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的最佳候选人群。2010年以来,已有多个国内外研究小组报道了EPAS1和EGLN1两个基因在藏族人群的低氧适应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已发表的结果大都来源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序列多态性芯片扫描的数据,没有对候选基因区域进行重测序,因而缺乏这些基因序列水平的完整信息,无法确定它们的适应性功能位点。 为此,宿兵团
-
中国农业大学最新报道可抑制口蹄疫病毒的转基因山羊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shRNA与高效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SB)转座子系统,生成了能抑制口蹄疫病毒3D 基因复制的山羊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中国医学科学院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内容来自所在高校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医科院与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
-
南京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表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中国汉族人群先天心脏畸形(congenital heart malformations,CHM)的两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5月1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沈洪兵(Hongbing Shen)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亦江(Yijiang Chen)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周作民(Zuomin Zhou)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的胡志斌(Zhibin Hu)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先天性心脏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
-
中科院Nature子刊揭示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转化因子的导入顺序,开发了一个体细胞重编程新方案,证实相比于传统的方法可使重编程效率大大提高,并由此揭示了重编程起始阶段按顺序经历的一个先发生EMT(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再发生MET(间充质向上皮转化)的分子过程。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6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Duanqing Pei)教授和郑辉(Hui Zheng)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裴端卿教授课题组近年来在iPS研究领域成果颇丰。研究成果曾两度当
-
中国学者5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五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抑郁症发病机制,龟鳖躯体发育进化历程,以及大脑皮层反馈途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等方面的综述性文章。首先,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研究人员确定了ATP是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成体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一个关键因子。他们发现大脑中ATP丰度较低的小鼠对于社会竞争失败敏感。当给予这些小鼠ATP时,研究人员发现其可诱导快速的抗抑郁样效应。此外,他们还证实缺失肌醇1,4,5-三磷酸(in
-
清华大学Molecular Cell解析防御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茉莉素(Jasmonate,JAs)介导植物防御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JAV1,相关论文“JAV1 Controls Jasmonate-Regulated Plant Defense”发表在5月23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谢道昕(Daoxin Xie)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采用植物分子遗传、生物化学、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等方法 , 研究蛋白降解途径和植物激素茉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性的机理。植物在长期受到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组成型和诱导性的防御机制
-
中科院研究员PLoS One解析ATP新功能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denosine-5'-Triphosphate (ATP) Protects Mice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 by Activation of the NLRP3 Inflammasome ”的文章,建立了临床耐药菌感染动物模型,揭示出了ATP对于全身性和致死性耐药菌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张云研究员,这一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立足于以动物肽类生物活性物质为分子探针,作用
-
我国研发高分辨“脑地图”可视仪
人脑中错综复杂的神经元网络,就如同地球上密布的道路网,如今人们借助遥感卫星分辨地球上的路网容易多了,但要绘制“脑地图”,似乎远比发射几颗遥感卫星困难许多。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开始研发高分辨全脑神经元网络的可视化仪器。该校骆清铭教授领导的团队经过8年的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可对厘米大小样本进行突起水平精细结构三维成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MOST),该研究成果曾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上。MOST技术相对于传统成像技术优势明显,创造出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小鼠全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为实现全脑网络可视化创造了必要条件。此研究成果将在脑
-
吴孟超:我国小儿肝脏肿瘤呈多发趋势
在近日举行的国际肝胆胰协会第四次亚太学术会议上,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院士指出,由于严峻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小儿肝脏肿瘤多发的形势不容乐观。他说,近3年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此类患者超过了此前6年的总和。 日前,吴孟超带领学生先后为山东一位1岁女婴和浙江一位3岁男童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并亲自为来自新疆的13岁女孩切除了31×20×18cm、重达5.1千克的肝脏错构瘤。 吴孟超说,小儿肝脏肿瘤中,恶性肿瘤约占2/3,其中最常见的是肝母细胞瘤,占到90%,且90%发生于3岁以前。到目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