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致航天员骨丢失的小核酸分子被发现
长期空间飞行中,由于失重导致的骨丢失位列航天员健康的各种风险因素之首。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贤研究团队与香港浸会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301医院以及暨南大学的相关研究单位团结协作,在失重性骨丢失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和阐释了一个同时参与造成失重和增龄性成骨能力降低的小核酸的功能,并且在实验中针对该小核酸开发的治疗药物成功防止了模拟失重和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下降以及骨丢失。今天,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 空间骨丢失是制约人类进军深空的瓶颈因素
-
中国发现特殊蛋白质调控机理 或助精神疾病治疗
大脑发生严重疾病像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抑郁症,甚至脑肿瘤等,都可能是因为神经细胞某种蛋白质表达出现问题所致。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知道基因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发生大脑疾病时,是哪一基因表达出了问题,对于研究此类疾病机理,“对症下药”,将起到关键作用。上海交通大学近日对外发布,该校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强科研团队发现一种特殊蛋白质调控机理,在大脑发育中原钙粘蛋白表达调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阐明了原钙粘蛋白家族在大脑中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成果最近发表在综合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NAS上。课题组负责人、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强教授介绍,这一研究成果对科学家破解人类基因组的编码调控机
-
上海生科院:miR-29a通过靶定NASP抑制附睾上皮细胞的增殖
在某些器官的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器官的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然而目前对这个机制尚不明确。附睾是这类典型的器官,其对精子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在成年阶段甚至停止细胞增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张永莲院士领衔的课题组以附睾为模型,对附睾的细胞增殖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J Biol Chem上。首先,研究人员利用芯片对新出生的大鼠(1天龄)和成年大鼠(90天龄)的附睾miRNA和m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由联川生物提供micro RNA芯片服务),结果发现在大鼠的附睾发育过程中miR-29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随后,体外研究
-
南医大:miRNA调控肺癌侧群细胞的分化与沉默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癌,系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的肿瘤。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上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s(18-25 nt),其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降解mRNA或抑制蛋白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生物复杂生命过程的调控。南京医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束永前教授课题组对miRNA在肺癌侧群细胞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 SP)是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
-
李连达院士:应加强中药循证药物经济学研究
“循证医学为我们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提供了可靠依据,药物经济学为我们筛选出经济实用的药物提供了重要思路。如果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中药上,必将进一步推动临床上对中药的合理使用。” 日前,在由中国中药协会等部门主办的中国中医药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学术研讨会暨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表示,中药循证药物经济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国家基本药物、医保、价格等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政策,还可以推动我国中药企业做强做大,进而走向世界。 据悉,药物经济学作为一种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增长、指导合理用药的研究方法,是卫生事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决策工具之一。
-
中科院著名学者最新Cell子刊点评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徐星研究员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今年九月,Nature杂志还在人物特写栏目中以“China's dinosaur hunter: The ground breaker”为题,特别介绍了这位学者。徐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羽毛化石的研究,他曾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证据,结束了几十年的争论,是这一领域的权威科学家之一。近期一研究组公布了有关始祖鸟和近鸟龙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揭示出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及其近亲(发现于中国的近鸟龙)以一种不同于现代鸟类的方式排
-
中国学者Cell文章的进一步解析:脑研究的重要机遇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渥太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脑研究的重要机遇: 开展胶质细胞调控大脑高级功能的研究”的文章,以近期此研究组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文章为
-
四军医大:miR-21调控骨质疏松症发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s(18-25 nt),其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降解mRNA或抑制蛋白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生物复杂生命过程的调控。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金岩教授的课题组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中miRNA调控MSCs的骨生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上。在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
-
二军医大:miRNA-200家族调控结膜MALT淋巴瘤的发生
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发生于眼眶软组织中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带淋巴瘤的一种。该类肿瘤除了胃肠道多发外,眼眶软组织也是它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经过较缓慢,病程长,预后较好。近年来,研究表明异常microRNA的表达与癌症的发生有关。第二军医大学魏锐利教授的课题组对miRNA在结膜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上。首先,研究者利用microRNA芯片对四对结膜MALT淋巴瘤组织
-
动物所发表关于胸腺和T细胞发育调控机制的新成果
胸腺是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和T淋巴细胞。胸腺病变将对机体免疫功能带来严重影响,使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紊乱并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脊椎动物的胸腺在出生后比较活跃,但从青春期开始退化,是机体中最早退化的器官。但是,目前对于胸腺发育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领导的血液与心血管发育研究组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应用多种研究手段,发现胸腺发育重要基因Foxn1新的作用机制。通过敲低Foxn1的表达,发现其影响胸腺和T细胞发育。基因芯片实验证明,多个基因包括已知与胸腺发育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基因功能研究发现,其中Mcm2和Cdc
-
莲遗传连锁图谱研究取得进展
遗传连锁图谱是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进化的有力工具,是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重要基础。但作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且素有“活化石”之称的莲,其基因组学研究却明显滞后。因此,构建莲遗传连锁图谱有助于莲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莲重要经济性状的分离和克隆提供依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和充分利用莲的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资源学科组首先扫描了中国古代莲基因组序列,发现了86,089个SSR位点,其中73,246个SSR位点可用于开发SSR引物。然后以亚洲莲品种“中国古代莲”和美洲黄莲品种“AL1”杂交F1群体为材料,根据中国古代莲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发
-
水稻株高调控研究获重大进展
如果稻农撒下一片种子,最后发现水稻光“长个”、不抽穗,那一季的辛苦就要白费。所以,弄清楚水稻株高的发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生产特别重要。记者今天获悉,我国科学家对此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万建民课题组最近发现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所起重要作用的原理。有关研究结果近日被国际知名刊物《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接收。 据介绍,籼种水稻和粳种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一般比亚种内杂交水稻产量潜力高10%-30%,但籼粳亚种间杂种存在半不育、超亲晚熟和株高超亲等问题,突出表现就是水稻株偏高,严重影响其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万建民课题组致力于解
-
中国科学家揭示人类眼眶形状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邢松与南非同行合作,共同揭示了人类眼眶形状的表现特点、眼眶不同部位的变异情况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情况。日 前,国际专业期刊《人类科学》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大量研究证实,人类骨性眼眶形状具有明显的演化变化与人群差异,人类眼眶形状在古人类演化、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多年来,对人类眼眶形状的研究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测量指数分析两种方法。然而,由于以传统观测方法观测人类眼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误差,其研究结果也一直存在争议。 邢松等人采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古人类学领域的数字图像分析和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亚洲、非洲和欧洲现
-
麻疹病毒侵入上皮细胞机制研究获进展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是引起小儿麻疹的元凶。据世卫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统计,全球每年有约2000万儿童罹患麻疹,仅2010年就有约139300患儿死于麻疹病毒感染。麻疹病毒传染性强,发病率高,除引起常见的咳嗽,高烧,恐光和遍及面部、躯干和上肢的皮疹外,还易与支气管肺炎或脑膜炎等并发,造成很高的死亡率。虽然麻疹疫苗可以有效控制麻疹病毒的感染和传播,但麻疹疫苗并不完美,不仅在疫苗覆盖率低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在高覆盖率的欧美等国家和中国,麻疹仍然是造成小儿死亡的主因之一。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球形,为具囊膜的负链RNA病毒。病
-
我国科学家揭示钙离子帮助提高免疫力机制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首次证明:钙离子能够通过改变脂分子功能来帮助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是人们的迫切需要。人体的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其中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是一种关键的功能细胞,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基础,与肿瘤、艾滋病、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直接相关。艾滋病毒正是通过感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所长孙兵研究员认为,这一发现揭示了钙离子调控人体免疫系统工作的精细机制,
-
阻碍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的“路障”被发现
中国科学网记者12月4日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裴端卿、副研究员陈捷凯等准确定位了多能干细胞诱导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破解了产生障碍的原因并找到了清除这个障碍的办法。该研究历时4年,成果12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随着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揭晓,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也变得家喻户晓。据介绍,基于iPS细胞的各种研究正热火朝天,但科研人员一直受困于诱导率低、速度慢、组成复杂等障碍,研究效率并不高。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制约科研人员对iPS诱导过程分子机理的理解,造就了iPS技术研究远快于基础研究,而近两年来技术研究也明显面临瓶颈的状况。研究过程中,
-
浙大Nature子刊解析RNA剪切调控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个与Dscam互斥剪切有关RNA结构性基因座控制区域(locus control region),相关论文“An RNA architectural locus control region involved in Dscam mutually exclusive splicing”发表在12月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系金勇丰(Yongfeng Jin)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RNA加工编辑研究,RNA作用的新功能和机制以及
-
厦大尤涵教授2012连发三篇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科院近年来的发展颇受瞩目,一些重要的研究新成果层出不穷,近期厦大生科院教授尤涵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最新成果,解析了p21作用途径中,一种蛋白TRIM39的关键作用,同时她的研究组今年3月和4月也在这一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细胞周期重要调控因子p21最初是作为p53的下游基因被发现的,之后科学家们针对其开展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p2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它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及死亡过程,同时又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之前研究证实p21能够与cyclin D/cdk形成复合物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
-
裴钢院士Cell Res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及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多功能信号蛋白β-Arrestin1与阿尔茨海默氏症(AD)发病机制相关,并揭示了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4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裴钢院士和赵简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裴钢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在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这些论文已被SC
-
南京大学PNAS文章:基因转换事件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巴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指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化进程:拟南芥重组事件中大部分都属于基因转换事件,这将有助于解析拟南芥着丝点附近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的遗传模式。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的田大成教授,陈建群教授,以及巴斯大学的Laurence D. Hurstc,其中田大成教授和陈建群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植物分子进化与分子生态学,植物抗病基因的多样性,植物基因组学,分子进化遗传学等。田大成教授和陈建群教授2008年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真核生物中发现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