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科学家研制“人体DNA明胶” 面临伦理争议
倘若一位素食主义者,平时酷爱吃果冻,或者经常服用胶囊补品,那他也就无意中中招了。因为无论是果冻,还是胶囊空壳的原料之一便是食用明胶,而明胶实为“荤菜”。有资料显示,明胶是动物的皮、骨、筋腱中的胶原,经部分水解后,提纯而获得的蛋白质制品。 果冻,五颜六色,玲珑剔透。它吊起了,也满足了众多人的胃口。 然而,很少有人会将果冻、明胶和动物这三者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吃了果冻,决不会去想它的原料中会有明胶。 事实上,按照卫生和安全标准生产的食用明胶,对人体并无害处。在几个世纪以前的诸多国家,明胶被视为一种奢侈品,不是普通百姓所能轻易享用的。 明胶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
-
Cell:挑战细胞生物学传统理论
生物通报道 有丝分裂纺锤体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离染色体的重要装置。近日来自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对有丝分裂纺锤体进行了定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纺锤体有可能比教科书中图示的更为复杂。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布在4月27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飞秒激光(femtosecond laser)技术对有丝分裂纺锤体的丝状结构进行了切割,然后通过数学分析纺锤体对于这一损伤的反应推断出了这一细胞器的微管结构。“我们采用这种显微外科技术以从前无法实现的方式了解了纺锤体的结构和组装,这令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文章的共同作者、哈佛大学物理及应
-
Nature子刊:20年研究新发现,癌症治疗新靶标
生物通报道 来自圣犹他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一个对维持细胞生存和免疫平衡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蛋白在细胞中以另一种不同的形式发挥了完全不同的功能,这一研究发现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癌症治疗靶标。相关论文发布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yeloid cell leukemin-1,Mcl-1)被发现已近20年,过去的研究证实其具有维护细胞生存和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功能。在新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发现了第二种形式的MCL1蛋白在细胞的不同位点发挥了不同的功能。这一新发现的版本较短,其定位在线粒体内帮助生成细胞所需的化学能量。
-
程临钊Cell子刊:解析iPS细胞的安全性
生物通报道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期对人类骨髓细胞来源的iPS细胞展开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发现了一种可使干细胞转变过程中生成相对较少遗传改变的改良技术。这些研究结果发布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并将于6月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的年度会议上公布相关细节。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干细胞专家程临钊(Linzhao Cheng)教授和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Paul Liu博士。程临钊教授目前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为胚胎干细胞维持多能性及向血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曾在Na
-
Cell子刊:人类iPS细胞具有比预期少的遗传改变
生物通报道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期对人类骨髓细胞来源的iPS细胞展开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发现了一种可使干细胞转变过程中生成相对较少遗传改变的改良技术。这些研究结果发布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并将于6月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的年度会议上公布相关细节。上接:程临钊Cell子刊:解析iPS细胞的安全性随后,研究人员检测了DNA改变的严重影响——即每个DNA改变导致基因功能破坏的可能性。他们发现一半的DNA改变是“沉默的”,这意味着这些改变不会影响核酸元件编码正确的蛋白质,也不会改
-
Genetics:鉴别疾病基因的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 尽管人类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科学家们仍在试图寻找将这一成果应用于帮助人们,例如用于治疗疾病的途径。如麻省大学遗传学家Jacob Mayfield指出的:“大家轻易地就将人类基因组当做了大奖,但我们现在意识到这还只是迈出第一步。”Mayfield补充说:“我们现在开始了解到我们感兴趣想知道的信息关键在于基因组之间的比较。随着社会向着个体化、基因组医学转变。我们真正掌握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开展。随着我们在DNA水平上揭示新的变异,我们还必须阐明它们的影响。为了了解遗传差异对于整个生物体的意义,我们必须找到新的途径来查询功能。而目前由于基因互作导致的诸如红发
-
Nature子刊:免疫监控的另一种手段
据发表在《自然—免疫学》上的一项研究称,当细胞正常的抗原加工过程因缺陷或者病毒感染而出错时,细胞会采用另一种方式对免疫细胞发出警告。该结论或有助于推动一些与该分子机制有关的自我免疫疾病诸如牛皮癣的研究。 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被称为MHC的高多态性分子可让从异常肿瘤蛋白、病毒体或其他细胞内病原体中获取的缩氨酸显现出来。当特定免疫细胞识别出这些复杂物质时,便会诱使它们杀死目标细胞。因此,许多病原体想要通过抑制蛋白加工过程阻止缩氨酸载入MHC,从而避开免疫细胞的监控。 Nilabh Shastri等人发现一类可监视ERAAP功能的细胞ERAAP是一种酶,存在于内质网中,可对载入MHC中的缩氨酸进行
-
灵感,不怕归零
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被疟疾感染的细胞里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晶体。一位美国的研究者就此联想,能否通过发现并杀死含有这种晶体的细胞来打败疟疾?那又可不可以用微波、射线的方法来打败这些细胞?这位研究者的联想,看似疯狂,却让人眼前一亮。更为幸运的是,这个灵感通过两页纸的表达,让他获得了盖茨基金会“探索大挑战”(GrandChallengesExploration,简称“GCE”)活动10万美元资助,去验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GCE鼓励科研工作者“奇思妙想”,去解决发展中国家等不发达地区的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问题,例如疟疾、疫苗、癌症、艾滋病等。4年来,共支持了来自40个国家的600多个“疯狂”灵感,其中
-
Nature:上皮组织细胞数量控制或与癌症有关
如果一个上皮细胞层要保持其结构,并且为机体提供一个保护壁垒,它就需要在正在分裂的细胞数量与正在死亡的细胞数量之间维持平衡。虽然补偿细胞的分裂可能被死亡细胞所触发,但是,细胞死亡如何减轻细胞增殖所带来的“拥挤”,目前尚不明了。 近日,《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两篇有关上皮组织细胞数量控制的文章,指出维持上皮组织细胞平衡的机理可能与癌症有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分子细胞学实验室的Buzz Baum及其同事研究了果蝇组织中的这一过程,并在一个组织中的物理力与细胞损失的速度之间发现了一个直接联系。Baum研究小组的实验报告显示,在过分“拥挤”的组织区域里,一些细胞的“细胞粘性连接点”就会损失,并被相邻细胞挤
-
研究称肠道血球细胞扮演免疫信使
据最新一期《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报道,血球细胞是“传信人”,可将害菌入侵肠道的讯息通知其他器官,启动免疫系统消灭细菌。这项研究揭露,血球细胞是肠道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讯号传递媒介。 此研究是以果蝇器官脂肪体模拟人体的肝脏,当果蝇幼虫被喂食害菌之后,果蝇肠道的感染发炎反应,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由基,宛如密码,血球细胞接收后,将害菌入侵肠道的讯息传到脂肪,启动从肠道经由肝脏路径的免疫反应。 研究者进一步解释,当果蝇肠道活性氧自由基增加时,透过一氧化氮(NO)及红血球,以及另一种非一氧化氮的讯息传递,活化果蝇的脂肪内NF-κB/Rel转录因子,果蝇的肝脏及时启动抗菌肽的免疫反应,引起果蝇肝脏系统性的
-
美古生物学家发现4.5亿年前未知物种奇特化石
孝文 北京时间4月28日消息,在美国肯塔基州北部的辛辛那提,业余古生物学家罗恩-费纳发现一块神秘的化石,宽3.5英尺(约合1米),长6.5英尺(约合2米),被形象地称之为“哥斯拉化石”。对于化石主人的身份和形态,古生物学家陷入迷惑之中,甚至无法确定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 费纳现年43岁,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家住俄亥俄州代顿,一直对古生物学充满浓厚兴趣。他是业余爱好者组织Dry Dedgers成员,闲暇时就到处搜寻化石并进行研究。他发现的神秘化石宽3.5英尺,长6.5英尺,呈椭圆形。费纳怀疑化石的主人可能是一只外形类似海葵的动物,高度可达到9英尺(约合2.7米),生活在4.
-
科学家发现导致人类改变性别新基因
孝文 受到这种情况影响的人表示,他们会体验到与非生物学性别相符的幻觉乳房或生殖器 北京时间5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他们已经发现一种新型人类基因,该基因既不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这种基因会令拥有它的人感觉到自己长有与自己的性别相反的“幻觉生殖器”。 一群拥有以前未查明的“不相称性别改变(AGI)”基因的人表示,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从男性转变成女性,并会进行相反方向的转变。据一位受人尊敬的神经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双性人在性别转换阶段,都会体验到与非生物学性别相符的幻觉乳房或者生殖器。”为了这项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脑和认知中心负责人维兰努亚-拉玛钱德朗教授和他的
-
揭秘新型地沟油:由变质内脏提炼而成 每斤2元
厂区一侧的仓库里,堆放着大量白色的劣质牛油,都用塑料袋装着,堆得有两米多高,有些融化了,流淌到路面上。废弃的牛油、鸡鸭油在这个工厂四处流淌,连水泥地踩着都黏糊糊的。 整个工厂都弥漫着一股酸臭味。在工厂仓库边上,两只油锅正冒着黑烟。一只油锅里黑油正冒着热气,两只黑乎乎的大勺滴着褐色的油污;另一只油锅里,大量的猪油渣、牛油渣混杂在一起,咕咕地翻滚着…… “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不住要犯恶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由屠宰场的废弃物、腐烂的皮革、变质的动物内脏炼制成的"地沟油"最后竟能变成餐桌上的食品!”一位民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这是位于安徽宿州的一家油脂公司
-
卫生部农业部回应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争议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近日有民间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比欧洲宽松30倍,卫生部、农业部昨天(4月28日)回应称,中国标准,安全可靠。 在这家非政府组织的报告中提到,我国政府颁布的标准中规定:高毒农药“灭多威”最大残留限量是3mg/kg,而欧盟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仅为0.1mg/kg。针对中外标准的巨大差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董洪岩处长表示,国际食品法典还没有制定茶叶中灭多威的残留限量,我国3mg/kg的标准是安全的。 董洪岩:其中一个考虑是,我国是茶叶主要生产国和出口贸易国,并且确定这个指标是经过严格评估的,能达到3mg/kg的要求,完全能保
-
吉林大学正式启动“学术休假”制度
吉林大学日前推出“学术休假”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消息公布后,使得这座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大学再一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日前正式启动的《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和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该校哲学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该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将有望成为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据介绍,根据规定,吉林大学享受学术休假的教师在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中产生,学校每年遴选20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全薪学术休假,休假期一年。在学术休假期内,不参与学校学术评价。&
-
悲催的副教授和副研究员们
陈安 以副教授的身份退休,在我国似乎是很丢人的事情。 记得1999年遇到一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副教授,白色皮肤的那种,头发也很白了,那时候俺们还是博士生,在南京开会遇到了他,他说看着参会的中国学者都是教授,深为自己的头衔觉得不好意思。 作为博士生的俺豪爽地笑笑:即便中国的大学给你教授的职位,你也不见得愿意来呢。 1999年,我国在分层分级方面玩得花样还不够多,也就仅仅是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等几个有数的层次而已,后来我们又增加了“江河湖海山峰花树”各类学者,以及十人百人千人****学者,还有基金委系统
-
Nature:研究称真菌对食物供应威胁大
有科学家11日发布报告称,受人类贸易活动、旅行和气候变化影响,真菌对人类食物供应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增大。报告说,一些真菌或类真菌生物近年来导致数量空前的动植物死亡、甚至灭绝,而这些都尚未引起普罗大众的警觉。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由真菌引起的粮食作物病害已成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假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黄豆这5大粮食作物在一年中同时遭到真菌肆虐,则当年全球粮食减产可能高达9亿吨,这将导致42亿人挨饿,出现全球饥荒。多种物种受攻击 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和美国的一些大学。科学家发现,动植物中因传染病导致物种灭绝事件有70%可以将
-
英研究人员正开发减少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新药
据悉,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药物,这种药物可减少导致哮喘患者症状恶化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风险。最近的数字显示,超过80%的与哮喘有关的急诊是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感冒),感染扩散到肺部,并导致哮喘发作恶化。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对名为SNG001的药物进行临床试验,他们希望该药能在感染的第一个星期内减少哮喘症状。约有134名成年哮喘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且研究人员发现,与安慰剂相比,SNG001使哮喘恶化的风险减少了65%。在谈到该药是治疗哮喘的一个重大突破时,首席研究员Stephen Holgate教授说,这真的是未来治疗哮喘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突破,也是我这几年所见到的最激动人心的
-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的“阿基里斯之踵”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与亥姆霍兹大研究中心联合会传染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了癌细胞的“阿基里斯之踵”,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杂志上发布。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的基本机制是:在关闭癌细胞内部的能量监控机制后,癌细胞将无视内部的新陈代谢需要继续分裂繁殖,最终因缺乏足够能量供应而死亡。制药企业已经对该技术方案表示出极大兴趣。 根据德国癌症援助协会发布的统计数字:德国每年新增约49万癌症患者,而同期约有21.8人死于癌症。专家预测到2050年该数字还将会提高约30%。目前,对于癌症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放疗和化疗,通过放疗和化疗来阻止癌细胞继续生长。此次,
-
特殊蛋白质可促进实验鼠排卵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能激活脑神经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基因,从而促进排卵。这一发现有望应用于不孕症治疗和促进家畜繁殖。 名古屋大学副教授束村博子等人4月1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她们给实验鼠注入雌激素,结果实验鼠血中雌激素浓度上升导致大脑神经细胞中的某基因大量编码合成一种名为“kisspeptin”的蛋白质,促进实验鼠排卵。 研究小组还对比研究了即将排卵的20只实验鼠和卵泡正在发育的20只实验鼠的脑蛋白差异。结果发现,与卵泡还在发育的实验鼠相比,即将排卵的实验鼠脑神经细胞中的这种蛋白质水平是前者的数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