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PNAS:长非编码RNA控制脂肪细胞发育

    生物通报道 :Whitehead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白色脂肪细胞生成过程中的新基因调控层面。如果这一调控受到破坏,白色脂肪细胞就不能积聚脂滴,无法从前体细胞成熟。“我们试图解析脂肪细胞生成的机制,”Whitehead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麻省理工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教授Harvey Lodish说。“现在许多人体内的脂肪细胞过多,这也是我们对脂肪细胞生成感兴趣的原因。”据美国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经济问题。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而肥胖症又会引发心脏病、二型糖尿病、中风等其他疾病。白色脂肪细胞以脂肪或脂滴的形式储存多余的能量,上述健康问题都是因为人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9

  • 刘一教授连发两篇Nature 破解生命谜题

    生物通报道:进化就像是一个“救世主”,令生物获得了优化,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在生物学家们剖析生命的演化历程的时候,总是会偶然发现一些无法解释,令人迷惑的现象,而最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成果,则帮助科学家们了解了为何自然总是喜欢做一些人类无法预测到的事情。蛋白质,被喻为细胞机器运转的齿轮,是由相同的二十块称为氨基酸的积木根据不同的组合而形成。这些氨基酸根据来自机体DNA的指令,通过酶“缝合”在一起,而DNA序列三个字母间的组合,也就是密码子,能指导酶合成一种氨基酸,但是由于DNA实际上有四种这样的碱基:A,T,G和C,因此会出现64种(4的3次方)组合,这也就给了机体出现一些错误的空间——三种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9

  • Science:抵抗病原体的通用遗传学策略

    生物通报道:平衡选择(balancing selection)能够在种群中维持遗传学多样性,而不是仅选择一个最有利的基因型。芝加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对人类和猩猩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找到了进化过程中平衡选择的新实例。他们发现,在至少六个基因组区域中,人类和猩猩共享着同样的基因突变组合。文章发表在二月十四日的Science杂志上。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区域的基因突变可以追溯到人类和猩猩数百万年前的共同祖先。他们还强调,人类宿主和病原体存在动态的协同进化,而这对于维持遗传学多样性很重要。平衡选择可以在进化中保留所有的遗传学可能。在人体内就有一个经典例子,两个版本血红蛋白基因的共存。这两个基因分别是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9

  • 时隔多年 同一研究组Nature延续性报道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2006年,针对线粒体膜上呼吸链复合物:Complex I,科学家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研究人员确定了Complex I的主要结构,2010年,这一研究组终于确定了这种复合物的具体结构,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封面上,也入选了当年的生命科学顶级论文。时隔三年,这一研究组再次发表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ntire respiratory complex I,报道了第一个完整Complex I晶体结构,这不仅是这一研究领域又一重要突破,也体现了这一研究组科研延续性和开创性。线粒体是细胞内的生物发电站,其中呼吸链复合物I(Comp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9

  • 部分985高校工程博士收费达六位数

    据报道,截至1月底,25所试点培养工程博士的985高校中,只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发布了2013年工程博士招生简章,其报名、考试、录取的时间程序与全日制学术博士学位研究生相同。这个比例不到试点高校的百分之五十。 “工学博士与工程博士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一所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都再三强调工程博士的重要性。不过,试点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有矮化与异化工程博士的倾向。” 同样在25所试点985高校中,只有复旦大学明确提出2012年、2013年工程博士免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2-19

  • 世卫组织: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13日发布公告称,英国报告说该国再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这一病例近期没有境外旅行经历,说明感染发生在英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在世卫组织目前收到报告的1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中,这一新发现病例是唯一不居住在或曾去过阿拉伯半岛或周边国家的病例。但世卫组织表示,“尽管这个病例显示出病毒人际传播的特征,但基于目前的证据,持续的人际传播风险仍然非常低。”世卫组织称,该病例此前就存在的健康问题可能增加了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世卫组织强调,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群体性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或卫生工作者中出现感染病例,都应展开彻底调查,新增病例或群体性感染应迅速向本国卫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19

  • 一周国际科技要闻

        本周焦点    英首次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用于三维打印    3D打印技术已逐渐发展到生物制造领域。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和一家干细胞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出一种真空阀门式(valve-based)三维(3D)打印技术,首次将3D打印拓展到人类胚胎干细胞范围。这一突破使得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打造”移植用人体组织和器官成为可能,打印出的干细胞保持了可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的多能性,而打印结构还能用于药物测试,加速改良测试过程。    此次成果被认为是一次科学的进步,有望带来长期的巨大价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19

  • 2月7日《自然》杂志精选

    单倍体“白念珠菌” 常见人类真菌病原体“白念珠菌”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二倍体生物,具有一个罕见的“准性”四倍体阶段,没有减数分裂。这妨碍了传统的遗传研究,也使得对其进行分子操纵比对酿酒酵母等模型酵母进行分子操纵更困难。现在,Judith Berman及其同事从二倍体细胞识别出一个有生命力的单倍体“白念珠菌”状态。这些细胞可以从体外应激条件下或在活体中穿过一个哺乳动物宿主后被分离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与杂合型二倍体相比,单倍体和它们的同源二倍体在活体中适应性明显较差。本文作者培养了若干个稳定的单倍体菌种,来帮助对“白念珠菌”的生物学和毒性进行分子及遗传分析。 IF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19

  • 《自然》:一种小核糖核酸与Ⅱ型糖尿病有关

    英国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小核糖核酸与胰岛素耐受性相关,该发现或为开发Ⅱ型糖尿病新疗法提供思路。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名为“miR-802”的小核糖核酸分子在成年实验鼠体内的过度表达会使胰岛素敏感性受损,产生葡萄糖耐受不良,从而与过度肥胖和糖尿病等病症相关。 研究人员延斯·布吕内说,此前研究表明一些小核糖核酸可能会影响基因正常表达,从而引发过度肥胖等病症,新研究发现“miR-802”会直接影响一种名为“TCF2”的蛋白质,而肥胖人群中这种核糖核酸分子往往高出正常值。 研究人员表示,今后有望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2-19

  • 基因脆弱性的发现为研发新型结肠癌药物带来希望

    200多名研究人员研究结肠癌肿瘤发现了其基因脆弱性,这一发现能导致强效新型疗法的研发。研究人员希望新药被设计成打击肿瘤弱点,从而最终阻止癌症。目前结肠癌一旦出现扩散,几乎不可避免地具有致命性。科学家越来越将癌症视为一种基因疾病,这一定义不是源于癌症的发病部位(如结肠部位、肝脏和大脑)而是基因畸变就是癌症的致命弱点。通过详细理解何种基因变化使癌症生长和繁盛,科学家说他们能指出如何最有效的组织攻击。他们警告说多数需要靶向结肠癌变异的药物还没有研发出来,但是他们说他们正在建立线路图,希望其能引导他们找到新型的抗癌方法。本周三《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的结肠癌研究成果是全面抗癌努力的一部分内容

    来源:译言网

    时间:2013-02-19

  • 美国女孩服药致失明 药企判赔6300万美元

     据央视报道据美国媒体2月15日报道,美国女孩萨曼莎10年前服用强生药厂生产的儿童布洛芬(止痛消炎药)后双目失明,并且全身90%的皮肤被灼伤。其父母向强生药厂提出诉讼,马萨诸塞州法院判决强生赔偿6300万美元。  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2月15日报道,2003年,时年7岁的小女孩萨曼莎因为发烧,吃了强生药厂生产的儿童布洛芬(止痛消炎药),结果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出现高烧、喉咙痛、眼睛出现红点等症状,身上90%的皮肤灼伤,送去医院救治后双目失明。萨曼莎前后共接受眼部手术230次,视力却仍未恢复。  2007年,萨曼莎的父母向法院提起诉讼。萨曼莎的辩护律师称,在萨曼莎服用的药品上,只有一个小小的警告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3-02-19

  • 研究发现维系抗体生成细胞存活关键基因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已经确认了一种基因Mcl-1,它对于维系抗体生成细胞的存活十分关键。这一发现或能对骨髓瘤和慢性免疫性失调等疾病中不受控制的细胞进行管控,开创更好的治疗方式。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3日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抗体生成细胞也被称为浆细胞,其存在于骨髓之中,并使抗体可为人体提供长期的抗病毒和抗细菌防护。浆细胞会在接种疫苗或是感染后产生,它对免疫“记忆”负责,而这种记忆可在人体内持续70年至80年。 墨尔本沃尔特和伊莉莎·霍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浆细胞严重依赖于Mcl-1来维系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Mcl-1,它们将在2天内死亡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19

  • 京津冀雾霾检出危险有机物 同伦敦"致命霾"

    原标题:京津冀雾霾中检出危险有机物 曾导致伦敦过万人丧生  近期京津冀雾霾形成有四方面原因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近期持续、大范围的强雾霾中,含有大量的含氮有机颗粒物。这是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而当年洛杉矶因此有800余人丧生。  今天中午,中国之声专访了专项课题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今天,北京的风不小。但PM2.5依然居高不下。从上午8点至发稿时,一直在200以上,重度污染。但这已经比上个月要好的多了。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课题组负责

    来源:中国广播网

    时间:2013-02-19

  • 人类旧石器时代就会照料残疾人

       新华社罗马电(范士达)意大利科学家对人类遗体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照料残疾人。    1961年,科学家在意大利波利诺国家公园内的罗米托岩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9具人类遗体化石。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莱切大学和比萨大学的科学家对此展开了长达50多年的研究。    在这些人类遗体化石中,编号为“罗米托8号”的人强壮结实,但科学家发现,他早在20岁时就可能成为残疾人。他曾从高处摔下,导致瘫痪。尽管不能再外出觅食,但他还是生存下来,因为一直有人在照料他。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19

  • 《科学》子刊:“毒奶粉”的毒性与肠道细菌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北卡来罗纳大学格林波洛分校的研究人员对近年来毒奶粉事件中的主角——“三聚氰胺”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子刊《科学—转化医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贾伟(Wei Jia)教授(贾伟科学网博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爱华(Aihua Zhao)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三聚氰胺是一种用于制造塑料、涂料、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工业原料。由于其含氮量高达66.6%,近年来该化合物被一些不法厂家添加进牛奶用以增加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2007年美国发生猫、狗等动物中毒死亡的事件,经查这些中毒的动物曾经食用了被添加三聚氰胺的宠物食品。在20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2-19

  • 科学家发明流感疫苗皮肤“补丁”

    近期的《自然—材料学》报道了一种用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疫苗“补丁”,可以应用于皮肤上,将DNA疫苗简单地输送入人体。 Darrell Irvine, Paula Hammond等人发现将微型针头与聚电解质多层技术结合,可增强DNA疫苗的投递效果。这与利用生物试剂实现的DNA联合投递达到的效果一样,都能提高细胞中核酸的摄入量。这种“补丁”的聚合物微型针头被用于皮肤上,将加载疫苗的可生物降解聚电解质薄膜植入皮肤表层。与皮肤接触的那层聚合物在应用过程中会发生溶解,使得微型针头能快速方便地被移除。被植入的薄膜则释放DNA与免疫刺激RNA到皮肤内,这一释放过程的持续时间是可调节的,可从数天到数周。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19

  • Cell:小分子的大功绩

    生物通报道:对机体来说一氧化氮是一种多才多艺的气体,有助于增加血流、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免疫功能。现在一项新研究显示,一氧化氮还能够延长寿命,增强生物抵抗环境压力的能力。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被广泛用于衰老研究,新研究显示当线虫以生产一氧化氮的细菌为食时,寿命得到显著延长。这说明,我们机体内生活着的大量微生物(微生物组)可能由此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自身的一氧化氮水平逐渐下降,而这会导致正常衰老,领导这项研究的纽约大学教授Evgeny Nudler说。他认为,人体内的微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一些一氧化氮,从而促进机体健康。“通过线虫研究,我们了解到被细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8

  • 剖宫产和奶粉喂养破坏肠道微生物组

    生物通报道 根据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剖宫产和严格的配方奶粉喂养会破坏微生物群落的发育,而这些微生物能促进婴儿消化道的终身健康。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24位4个月大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与顺产的婴儿相比,剖宫产的婴儿缺乏一种称为拟杆菌(bacteroides)的细菌,而这些细菌会帮助分解肠道中的复杂分子。阿尔伯塔大学儿科副教授Anita Kozyrskyj谈道:“通常认为剖宫产会增加过敏、哮喘、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这项研究的目标是证明这如何发生,以及它是否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而发生。”此外,研究人员也发现配方奶粉喂养的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8

  • 中国“院士老龄化”背后存三大隐情

    春节长假尾声,一篇题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引发舆论关注,不禁让人们对科学家最佳科研年龄和中国科学未来发展产生疑问:“两院”院士,究竟是荣誉光环还是资源高地? 隐情一:年龄门槛与工作峰值 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科学网发表题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文章虽寥寥数百字,却已有近8000次阅读,并引发学者和网友热议。 在博文中,李侠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年龄分布后认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界最高精英“老龄化太严重”。李侠根据“两院”官网的数据统计,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2-18

  • 谢晓亮等研究揭示DNA别构效应

    2013年2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Probing Allostery through DNA”的研究报告,通过单分子生物物理等手段严谨地证实了DNA中确实存在别构效应。该研究揭示了DNA一个新的基本性质,不但在物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该项工作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及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谢晓亮的哈佛大学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孙育杰/谢晓亮研究组、苏晓东研究组合作完成。 别构效应广泛存在于蛋白质特别是酶中。别构效应是描述远离活性中心的结合到变构位点的效应因子能够通过蛋白质的长程构象变化来影响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2-18


页次:2865/4241  共84814篇文章  
分页:[<<][2861][2862][2863][2864][2865][2866][2867][2868][2869][287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