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Clinical and molecular description of natural infections with an Asian strain of 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in Bos indicus
编辑推荐:
为了解亚洲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感染印度牛(Bos indicus)的临床特征,研究人员对印度尼西亚日惹首次疫情中的 11 头牛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不同临床症状的出现情况及相关性,病毒属 Clade 2。该研究为疫苗、临床治疗和预后研究提供依据。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严重影响养牛业的病毒性疾病,自 1929 年在赞比亚牛群中首次发现后,逐渐从非洲蔓延到中东、亚洲等地。LSD 病毒(LSDV)分为两个进化枝,不同进化枝病毒以及宿主品种、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感染的临床结果。此前,关于亚洲株 LSDV 感染印度牛(Bos indicus)的临床感染进展情况缺乏研究,在印度尼西亚,2022 年牛群中出现 LSD 疫情,且检测到 Clade 2 毒株,为了填补相关知识空白,来自印度尼西亚布拉维贾亚大学(Universitas Brawijaya)、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样本采集,选取印度尼西亚日惹库隆普罗戈地区的 11 头印度牛,这些牛来自 5 个小农户农场,年龄在 7 个月至 6 岁之间。从农场主报告牛出现可疑皮肤肿块之日起,每隔 4 天采集血清样本,并记录直肠温度、跛行、厌食、肢体水肿和肿块病变等情况。其次,利用 ELISA 检测血清转化,当 S/P 比值≥30 时判定为血清转化。再者,通过 DNA 提取和实时 PCR(RT-PCR)检测循环血液中的病毒 DNA,以 CT 值≤40 为病毒 DNA 阳性检测阈值。最后,对 RT-PCR 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常规
PCR 和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毒的进化关系。
研究结果如下:
- 临床特征:所有牛在研究第 1 天和第 4 天皮肤均出现新肿块,到第 8 天肿块开始消退、坏死;11 头牛中有 9 头出现跛行,多在肿块出现后发生,且年轻牛跛行持续时间比老牛长;6 头牛出现肢体水肿,主要出现在膝关节、跗关节和球关节;6 头牛出现厌食症状;5 头牛出现发热,体温在第 4 天达到峰值 39.8°C。
- 循环血液中病毒 DNA 动态:8 头牛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 DNA,主要在第 1 天、第 4 天和第 16 天检测到,且年轻牛更容易检测到。
- 血清转化:所有牛在第 8 天均发生血清转化,抗体水平在第 12 天达到较高水平,第 16 天虽迅速下降,但多数牛仍高于阈值。
- 相关性分析:肯德尔 tau-b 相关性分析表明,肿块数量和大小的增加与跛行呈强正相关,与血清转化呈强负相关;厌食与肢体水肿呈中度相关;血清中的病毒 DNA 与肿块进展呈中度正相关。
- 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 2 个样本进行测序,序列与 LSDV 相符,系统发育树显示库隆普罗戈分离株与 Clade 2 密切相关。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描述了亚洲株 LSDV 感染印度牛的临床结果时间序列进展。与感染经典株 LSDV 的欧洲牛(Bos taurus)相比,感染库隆普罗戈分离株的印度牛临床和血清学结果相对较轻,表现为低热持续时间短、跛行短暂、病毒血症间歇性出现以及高抗体水平持续时间短。然而,年轻印度牛的跛行、厌食和水肿持续时间比老牛更长。此次研究结果为印度尼西亚进一步开展 LSD 疫苗研发、临床治疗和疾病预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但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感染病程第 1 天的定义依赖农场主报告,可能导致感染持续时间记录不准确。整体而言,该研究对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相关研究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关键参考。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