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 在学龄女童中的发病率约为 7 - 10%,男童则高达 29%,不同性别发病率差异大是由于诊断标准和研究方法不同。DV 的常见症状包括排尿踌躇、费力、排尿时间延长、尿流间歇性等,这些症状会导致反复尿路感染(UTI)、尿失禁,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与肠道功能障碍和行为障碍相关联。
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女童尿道狭窄或尿道外口异常与反复 UTI 相关,这使得尿道外口异常在 DV 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尿道外口异常主要有女性尿道下裂、隐匿性尿道下裂和尿道肉阜三种类型,这些异常与 DV 症状存在关联,会影响尿流方向,导致排尿后湿裤等问题,因此了解这些异常对准确诊断和治疗 DV 至关重要。
目前已发现三种尿道外口异常类型。尿道下裂表现为尿道口背侧移位,位于阴道前壁;隐匿性尿道下裂是阴道前壁的黏膜瓣覆盖尿道口,使尿流向前偏转;尿道肉阜则是在无尿道下裂的情况下,尿道口背侧出现黏膜皱襞,导致尿流向前偏转。此外,还有尿道周围皮肤赘生物,它起源于处女膜残余组织增生,但与排尿功能障碍无明显关联,且不会促进逆行感染。准确识别这些异常有助于针对性地干预 DV 患者的功能障碍。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全面的病史采集对 DV 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年龄和膀胱控制发育阶段进行。需了解排尿时间表,包括排尿频率、失禁发作频率,估计排尿量,这有助于判断膀胱功能是否正常。记录膀胱功能障碍症状,如尿急、排尿踌躇、尿痛等,这些症状能为诊断提供线索。通过标准问卷评估日间失禁、排尿习惯等,其中尿流向前偏转(ADUS)等症状可能提示结构异常。询问家族史,筛查是否有肾脏或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家庭成员膀胱控制发育年龄,有助于判断家族性成熟延迟。回顾围产期和新生儿病史,查看是否有缺氧或先天性感染等,这些可能影响膀胱神经控制。了解饮食摄入和水分摄入模式,排查是否存在糖尿病等导致多尿的疾病。此外,还需关注神经发育延迟和心理障碍,以及如厕训练相关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功能性或结构性问题。
排尿日记
详细的排尿日记记录 3 天内每次排尿时间、尿量、液体摄入、失禁和排便情况,能为 DV 诊断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尿流率检查,可评估膀胱排空动力学,尤其适用于尿流弱、排尿困难、反复 UTI 或治疗无效的失禁患者,异常尿流模式可能提示膀胱或尿道存在问题。
DV 需要与其他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亚型进行鉴别。膀胱过度活动症表现为膀胱充盈期逼尿肌不自主收缩(DO);DV 在有神经病变的儿童中表现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无神经病变的儿童中为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排尿时尿道括约肌异常收缩;膀胱活动不足时,膀胱容量增大,逼尿肌收缩减弱,尿道括约肌功能正常。通过尿动力学检查的不同参数变化可区分这些情况。
DV 症状与 LUTD 有重叠,其尿流曲线呈不连续状,是由于尿道括约肌或盆底收缩导致尿流减少,常伴有膀胱排空不完全,引发 UTI 和遗尿等问题。同时,DV 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尿流率模式,建议在初始检查时同步进行盆底 EMG,如出现中断或分节状尿流曲线、平台状曲线等,可能提示盆底肌肉过度活动或其他梗阻情况。此外,DV 还可能导致膀胱代偿性改变,严重时需要进行清洁间歇导尿(CIC)或手术干预。反复 UTI 应警惕 DV 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诊断。
目前国际儿童尿控学会(ICCS)没有批准专门用于治疗 DV 的药物,但一些药物可辅助其他治疗。抗胆碱能药物和抗毒蕈碱药物可放松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储存容量,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α 受体阻滞剂可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改善膀胱排空,对膀胱排空不完全的儿童有效;肉毒杆菌毒素 A(Botox)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使目标肌肉松弛,对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膀胱排空障碍的儿童可能有益,注射后儿童需进行正确排尿技巧训练。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再生医学的一种策略,在动物模型和成人中,干细胞治疗对修复尿道括约肌、改善尿失禁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尚无针对 DV 的专门研究。不过,已有研究为未来开展针对 DV 的干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思路,尤其是针对尿道外括约肌肥大的情况。
排尿功能障碍与尿道外口异常的关联
DV 患者排尿时尿道外括约肌习惯性收缩,不仅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还可能有尿急、失禁、尿频等储尿期症状。目前有几种假说解释这种现象:一是球海绵体反射,正常排尿时该反射应消失,但尿道和阴蒂前移(ADUS)时,尿流刺激阴蒂可能激活该反射,导致括约肌活动;二是姿势习惯,ADUS 患者为避免尿湿马桶边缘,排尿时可能采用弯腰、深坐姿势,导致盆底肌肉无法充分放松,形成功能性梗阻;三是阴道充盈和肌肉肥大,尿道下裂患者阴道排尿过多,会导致排尿后阴道漏尿,患者可能频繁收缩盆底肌肉,导致尿道外括约肌肥大,加重 DV,同时阴道充盈也可能刺激球海绵体反射。
尿道外口异常与 DV 的关联表明,手术矫正异常可使尿流恢复正常,但同时还需进行盆底肌肉再训练,纠正排尿时盆底肌肉的习惯性收缩。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
对于 ADUS 和尿失禁(DUI)患者,虽然手术矫正尿道外口异常可改善尿流,但并不一定能缓解 DV 或 DUI 症状。因为排尿时髋关节外展不当、尿液溅到发炎皮肤引起的回避行为等因素会持续导致尿失禁症状。这种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尿流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纠正导致尿失禁的习惯行为。只有在手术能缓解患者社交困扰或其他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进行手术矫正。
结论
儿童 DV 的管理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方法,包括全面评估、准确诊断和个性化干预。尿动力学研究对于区分 DV 和其他 LUTD 至关重要,通过识别不同的尿动力学模式,可优化治疗策略。同时,要认识到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便秘对改善 DV 症状和整体健康很重要。治疗方法包括尿流治疗、生物反馈、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干细胞治疗等创新方法为治疗难治性 DV 带来希望,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总之,成功管理 DV 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严格执行治疗计划,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少长期并发症。持续研究 DV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将有助于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