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尼泊尔西部山区大麻种植的隐秘现实:基于列表实验的合法/非法使用现状研究
《Journal of Cannabis Research》:Revealed reality of cultivation and licit/illicit use of Cannabis (Cannabis sativa L.) in the western mid-hills of Nepal: a list experiment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13日 来源:Journal of Cannabis Research 4.1
编辑推荐:
为解决尼泊尔大麻(Cannabis sativa L.)种植的法律禁令与实际农耕传统间的矛盾,Thomas Michael Kloepfer团队采用项目计数技术(ICT)和直接问卷调查,揭示97%农民公开承认种植大麻,而通过ICT技术发现29%存在非法销售大麻外壳(husk)行为。该研究为尼泊尔修订基于毒品管控的单边法律提供了多维价值(健康、文化、农村经济)的证据支撑,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Cannabis Research》。
在尼泊尔西部陡峭的梯田山坡上,一种被法律明令禁止却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正悄然引发着政策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自1976年《尼泊尔麻醉药品管制法》颁布以来,这种兼具宗教神圣性、经济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物被全面禁止种植,但农民们仍在隐秘延续着延续了数个世纪的耕作传统。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法律单一强调毒品管控与社会多维需求间的巨大鸿沟:大麻籽作为高营养食物、茎秆作为建材纤维、树脂用于传统医药,构成了山区农户重要的生计来源,而其精神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又使其成为非法毒品原料。为破解这一困局,来自广岛大学的研究团队Thomas Michael Kloepfer、Shinji Kaneko和Niraj Prakash Joshi在《Journal of Cannabis Research》发表研究,通过创新方法揭示了尼泊尔西部山区大麻种植的双重现实。
研究采用项目计数技术(Item Count Technique, ICT)这一突破性方法,通过设计包含敏感项(如"出售大麻外壳")和非敏感项的列表,让受访者仅报告符合的项目数量而非具体内容,有效规避社会期望偏差。团队在Baglung地区的Tarakhola农村自治市随机选取297户家庭,分别实施ICT实验(210户)和直接问卷调查(87户)。通过双重列表实验设计,设置两组基线列表(A/X和B/Y)交叉验证结果可靠性,并运用差分均值估计器计算敏感行为发生率。诊断测试验证了实验满足随机分配、无说谎效应和无设计效应三项关键假设。
研究结果部分,"种植行为"小标题下的数据显示:直接问卷中97%农民坦承种植大麻,ICT技术估算值为84.3%(列表A/B分别为70%和98%),表明种植行为已非敏感活动。在"外壳销售"部分,直接问卷仅2.3%承认出售含THC的外壳,而ICT技术揭示真实比例达29.1%,证实该行为存在严重隐瞒。"大麻的多维用途"部分详细记载:100%家庭食用大麻籽(平均年产112kg),93%利用茎秆作燃料/建材,61%知晓大麻纺织品,突显其经济生态价值。回归分析显示:65岁以上老人、自雇农户、务农成员多及土地>2公顷的家庭更倾向销售外壳。
结论与讨论强调,该研究首次量化揭示了尼泊尔大麻种植中合法传统使用与非法行为的真实比例。尽管存在29%的非法使用风险,但大麻在粮食安全、生态建材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远超单一毒品管控视角。研究者建议通过集体许可制度(group licensing)和地方监管平衡风险与收益,特别指出:①应将大麻列为"未来智慧食品"发展产业链;②需针对老年务农群体制定替代生计政策;③可借鉴加拿大、乌拉圭等国的分级监管经验。这项研究为尼泊尔正在进行的毒品政策改革辩论提供了关键实证依据,也为全球传统作物合法化评估树立了方法学典范——通过ICT技术破解非法作物研究中的"沉默螺旋"效应,为类似文化-法律冲突情境(如古柯叶、罂粟种植区)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婵炴垶鎸搁鍫澝归崶顒€违濠电姴瀚惌搴ㄦ煠瀹曞洤浠滈柛鐐存尦閹藉倻鈧綆鍓氶銈夋偣閹扳晛濡虹紒銊у閹峰懎饪伴崘銊р偓濠氭煛鐎n偄濮堥柡宀€鍠庨埢鏃堝即閻樿櫕姣勯柣搴㈢⊕閸旀帡宕濋悢鐓幬ラ柨鐕傛嫹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