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凋亡(apoptosis)现象十分关键。它不仅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着身体内环境的稳定,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凋亡细胞的免疫原性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当细胞凋亡时,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的释放会影响其免疫原性,但目前控制 DAMP 暴露的机制尚不明确。在众多 DAMPs 中,ATP 的分泌尤为重要,它作为一种关键的 DAMP,在免疫原性凋亡中起着核心作用,可通过嘌呤能受体吸引吞噬细胞并激活它们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然而,ATP 分泌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与凋亡机制之间的联系却迷雾重重。与此同时,自噬(autophagy)作为细胞内重要的分解代谢过程,虽已知其参与 ATP 分泌,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特别是在凋亡过程中自噬爆发的本质和功能影响尚未完全阐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细胞凋亡过程中 ATP 分泌的调控机制,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和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联合组建的 Centro de Biología Molecular Severo Ochoa 研究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 他们的研究发现,线粒体 BAK(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蛋白在被 BH3-only 分子激活后,会诱导一种非传统的自噬反应。这一反应通过将 ATP 隔离到 LC3 阳性囊泡中,抑制了细胞凋亡过程中 ATP 的释放,进而限制了死亡细胞的免疫原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深入理解细胞凋亡的免疫原性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癌症治疗,开辟了潜在的新方向。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细胞系和基因编辑技术,使用多种细胞系如 HEK-293T、HeLa、MEFs 等,并借助 CRISPR/Cas9 系统和 siRNAs 技术对相关基因进行敲除或干扰;二是蛋白质检测技术,通过 Western blot 和免疫沉淀实验检测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三是显微镜技术,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EM)和相关光电子显微镜(CLEM)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四是 ATP 检测技术,测量细胞分泌和细胞内的 ATP 含量。 下面来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BAK 介导细胞凋亡时激活的自噬:研究人员通过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中逆转录表达 BH3-only 分子,发现只有 BIM、tBID 和 PUMA 能诱导 LC3-II 的大量积累,且该自噬反应依赖于多结构域促凋亡蛋白的存在,BAK 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同时,细胞色素 c 释放和 LC3 脂化可以解偶联,表明 BAK 介导的自噬反应与其诱导线粒体外膜通透性(MOMP)的能力无关。
非典型途径抑制细胞凋亡时的 ATP 释放:研究观察到,由非传统 BAK 依赖的自噬途径产生的 LC3 阳性囊泡可能隔离 ATP。实验表明,Bak-/-细胞(自噬途径受损)在凋亡过程中比野生型和 Bax-/-细胞分泌更多 ATP,且凋亡小体中保留的 ATP 更少。同时,抑制 ATP 隔离会增加 ATP 分泌,说明该非典型自噬反应可能阻止 ATP 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