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糖基化脂八肽促进脓肿分枝杆菌在宿主体内的摄取与生长:揭示新型毒力因子的作用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9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脓肿分枝杆菌(M. abscessus)从光滑型(S)向粗糙型(R)转变后毒力增强但表面糖肽脂(GPL)缺失的矛盾现象,通过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第二个GPL相关基因座(MAB_4690c/MAB_4691c),鉴定出新型糖基化脂八肽(GL8P)家族。该脂质通过双O-鼠李糖修饰增强细菌对THP-1细胞的黏附与胞内存活,在斑马鱼和小鼠模型中证实其毒力作用,并在囊性纤维化(CF)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为NTM感染诊断提供潜在标记物。
在微生物与宿主的永恒博弈中,分枝杆菌以其复杂的细胞壁结构和脂质代谢网络著称。脓肿分枝杆菌(M. abscessus)作为增长最快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近年来在囊性纤维化(CF)和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引发严重肺部感染,其极端抗生素耐药性和人传人潜力更引发公共卫生担忧。这种病原体的狡猾之处在于存在光滑型(S)和粗糙型(R)的形态转换——当表面覆盖的糖肽脂(GPL)丢失时,细菌会从温和的" biofilm高手"转变为更具侵袭性的"绳索状"杀手,伴随毒力增强和炎症风暴。但令人困惑的是,失去主要表面脂质的R型反而更具攻击性,这个悖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存策略?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揭开了这个谜底。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预测、脂质组学分析和多模型验证,他们发现脓肿分枝杆菌在丢失GPL后,会激活一个隐蔽的"备用武器库"——由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簇(MAB_4690c/MAB_4691c)编码的糖基化脂八肽(GL8P)。这种新型脂质如同细菌的"分子伪装服",通过独特的鼠李糖修饰帮助病原体逃避免疫监视并入侵宿主细胞。更重要的是,在69%的M. abscessus感染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GL8P抗体,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特异性标记。这项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分枝杆菌脂质多样性的认知,也为对抗这类"超级细菌"提供了新靶点。
研究团队采用多组学联用策略展开攻关。通过antiSMASH 7.0基因组挖掘发现保守的NRPS基因簇,利用同源重组构建MAB_4690c敲除株(RΔ4690c)。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反相色谱从细菌极性脂质中分离出GL8P,通过900MHz核磁共振(NMR)解析其结构,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确定分子式。功能研究方面,采用THP-1巨噬细胞感染模型分析细菌黏附(细胞预处理细胞松弛素D)和胞内存活,建立斑马鱼胚胎尾静脉注射模型(300CFU/胚胎)和C3HeB/FeJ小鼠静脉感染模型(108 CFU)评估毒力。临床相关性通过ELISA检测32例CF患者血清抗GL8P IgG水平。
"第二个GPL基因座的发现"部分揭示了脓肿分枝杆菌基因组中隐藏的"备份系统"。生物信息学分析在ATCC 19977菌株中发现距经典GPL基因座600kbp处存在包含MAB_4690c和MAB_4691c的新位点,前者编码双模块NRPS,后者为六模块NRP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基因簇仅在脓肿分枝杆菌复合体(MABSC)和免疫原分枝杆菌等近缘种中保守,暗示GL8P可能是这类病原体的"分子签名"。
"GL8P的结构解析"如同一场分子侦探剧。薄层色谱(TLC)显示RΔ4690c缺失株在Rf 0.4处丢失两个极性脂质斑点,质谱检测到m/z 1392(GL8Pa)和1750(GL8Pb)的特征峰。经过硅胶柱和C18反相柱纯化,研究者通过多维NMR技术破解了GL8Pb的化学密码:其核心是N-硬脂酰化的八肽(D-Thr-L-Ala-D-Phe-L-Ile-对O-甲基-Tyr-L-Leu-D-Thr-L-Thr-D-Thr),C端苏氨酸通过β-OH连接2-O-酰基-α-鼠李糖(1→3)-2-O-甲基-α-鼠李糖二糖。Marfey试剂衍生化证实了D/L型氨基酸的交替排列,这种"分子拼图"方式在分枝杆菌脂质中尚属首见。
"细胞与动物模型验证"部分展现了GL8P的生物学效应。在THP-1细胞中,RΔ4690c的黏附率降低50%(p<0.0001),72小时胞内菌量减少10倍。斑马鱼实验显示突变株毒力与S型相当,显著低于野生型R(p=0.01)。最令人震惊的是小鼠实验结果——所有C3HeB/FeJ小鼠在感染RΔ4690c后20天全部存活,而野生型组全部死亡。器官菌载量显示突变株在肺、肾、脾中的复制能力显著受损(p<0.01),这种保护作用在BALB/c小鼠中得到验证。
"临床诊断潜力"为研究画上点睛之笔。在16例培养阳性的CF患者中,69%血清呈现抗GL8P IgG阳性(特异性94%),这种强烈的体液免疫应答暗示GL8P在感染过程中持续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与牛副结核分枝杆菌的L5P诊断标记类似,GL8P可能成为人类NTM感染的"分子探针"。
这项研究重塑了我们对分枝杆菌形态转换的认知框架。当外界压力迫使细菌舍弃GPL"盔甲"时,它们并非"赤手空拳"应战,而是迅速启用GL8P这套"隐形战衣"。这种脂质通过双重鼠李糖修饰可能模拟宿主糖萼结构,如同"特洛伊木马"般帮助细菌潜入免疫细胞。从转化医学角度看,GL8P的种属特异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诊断靶标,而其生物合成通路中的NRPS酶或糖基转移酶则可能成为新型抗生素的"阿喀琉斯之踵"。这项研究不仅解答了基础科学问题,更在抗感染诊疗的"武器库"中增添了新选项,为对抗日益严峻的NTM威胁提供了全新视角。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