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 Precision Oncology》:Microbiome and biofilm insights from normal vs tumor tissues in Thai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编辑推荐:
为探究结直肠癌(CRC)与肠道微生物群、生物膜产生细菌的关联及相关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对 35 例泰国 CRC 患者开展研究。结果发现 CRC 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增加致病生物膜产生细菌,且肿瘤位置影响细菌群落。这对理解 CRC 发病机制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新增 CRC 病例超 190 万,它还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因 。在泰国,CRC 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
目前,虽然已知 CRC 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肠道微生物群和生物膜在 CRC 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与肿瘤位置的关系仍不明确。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泰国瓦莱拉大学(Walailak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泰国 CRC 患者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上。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了 35 例年龄在 18 岁及以上的泰国 CRC 患者,这些患者均来自泰国南部的塔萨拉医院(Thasala Hospital)、素叻他尼医院(Surat Thani Hospital)和董里医院(Trang Hospital)。研究人员收集了患者的配对肿瘤和正常组织样本,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饮食行为和风险因素等数据。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对细菌 DNA 进行提取,利用机械均质化处理样本,再使用相关试剂盒提取细菌基因组 DNA(gDNA) 。其次,进行 16S rRNA 基因测序,扩增 V3 - V4 区域,采用特定的测序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来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此外,通过定性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生物膜产生细菌的基因表达。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菌在组织表面的聚集和生物膜形成情况,以及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细菌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 。
研究结果如下:
- 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 65.49 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 22.31,男女比例接近。多数患者无肠道疾病史和 CRC 家族史,大部分肿瘤处于 T3 期,且多为中分化肿瘤。肿瘤常见位置为乙状结肠和直肠,患者症状多样,包括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等。
- 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与肿瘤位置的关系:通过分析患者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发现吸烟、饮酒、运动频率、睡眠时长、蔬菜水果和水的摄入量等生活方式因素,以及红肉、加工肉、腌制食品等饮食因素,与肿瘤位置均无显著关联。同时,药物使用方面,如泻药、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的使用,在左右侧肿瘤患者中也无显著差异。
- CRC 标本的细菌微生物群背景:研究共鉴定出 12 种细菌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最为普遍,其次是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CRC 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部分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且 CRC 组织中致病细菌的比例增加。
- 肿瘤位置对 CRC 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分析,发现 CRC 对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微生物结构。左侧和右侧 CRC 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且左右侧配对正常组织之间的微生物群落也有显著差异。此外,还鉴定出右侧 CRC 患者的核心肠道微生物群与左侧不同。
- 生物膜产生细菌在 CRC 中的基因表达:检测生物膜产生细菌的基因表达,发现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口腔巴斯德菌(Pasteurella stomatis)在 CRC 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在左侧 CRC 组织中,脆弱拟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基因表达最高;在右侧 CRC 组织中,口腔巴斯德菌基因表达较高。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SEM 观察发现,CRC 组织表面比正常组织有更多的附着细菌细胞和更密集的多层生物膜,且左侧 CRC 组织的生物膜比右侧更厚。
- FISH 检测结果:FISH 检测显示,CRC 组织中具核梭杆菌的丰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在左侧 CRC 组织的隐窝中浓度较高,右侧 CRC 组织中细菌有浸润现象。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在本研究中,患者的风险特征、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与 CRC 肿瘤位置无显著相关性。但 CRC 对肠道微生物群有显著影响,导致致病生物膜产生细菌显著增加,且肿瘤位置会影响细菌群落结构。这表明 CRC 的发展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尤其是促进生物膜形成的微生物变化有关。不过,该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无对照组、未涵盖不同疾病阶段等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纳入不同阶段的 CRC 患者,同时研究肿瘤相关和正常肠道微生物组,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变化及其在 CRC 中的意义,为 CRC 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