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乙肝在不同地区的实际传播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更好地控制乙肝传播,来自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传染病疫苗产业教育融合创新平台翔安生物医药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数据方面,收集了 2004 - 2023 年中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每月乙肝病例数、发病率等数据,以及社会人口、经济、医疗保健等维度的 8 个变量数据。分析方法上,运用年龄 - 时期 - 队列(age - period - cohort)模型分析乙肝发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包括计算全局 Moran’s I 指数、局部 Moran’s I 指数和冷热点分析)揭示乙肝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时空扫描分析确定乙肝在时空上的聚集区域;借助随机森林算法筛选潜在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时空条件下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
空间异质性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乙肝发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 Moran’s I 指数均大于 0(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5\)"P<0.05)。局部 Moran’s I 指数和 LISA 聚类图显示,不同地区乙肝发病率的聚集模式随时间变化。冷热点分析发现,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是乙肝的常年热点地区,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为常年冷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