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行为学实验,记录斑胸草雀的鸣唱行为,量化其鸣唱动机,如测量首次鸣唱潜伏期(first song latency)和初始鸣唱率(initial singing rate) 。其次,采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对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IEGs)进行检测,以此来映射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元活动映射结果:研究人员对不同 LO 时长处理后的斑胸草雀大脑进行全脑神经元活动映射,检测了 c-fos、Egr1(zenk)和 Arc 三种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在众多脑区和基因中,只有海马连合核(nucleus of the hippocampal commissure,NHpC)中的 Arc 基因表达,在 10 小时 LO 条件下明显高于 30 分钟 LO 条件。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NHpC 中 Arc mRNA 表达细胞的密度与鸣唱动机水平密切相关,Arc 阳性细胞密度与初始鸣唱率呈正相关,与首次鸣唱潜伏期呈负相关。而在其他主要脑区,如嗅叶(nidopallium)、中脑背盖(mesopallium)、外侧纹状体(lateral striatum ,posterior to Area X)和隔区(septum,outside of the NHpC),并没有观察到 Arc 表达水平随鸣唱动机增加而上升的趋势234。
验证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系列验证实验。他们发现,当 10 小时 LO 处理后的斑胸草雀在光照条件下歌唱 1 小时后,其 NHpC 中的 Arc 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降低,这表明 NHpC 神经元活动与内在无定向鸣唱动机密切相关。此外,通过给斑胸草雀注射褪黑素(melatonin)诱导睡眠,以及在夜间进行 LO 处理,研究人员排除了 LO 处理导致的困倦、低觉醒水平和黑暗本身对 NHpC 中 Arc 表达的影响。同时,通过禁食实验,也排除了 10 小时 LO 处理使斑胸草雀处于禁食状态,从而增加 NHpC 中 Arc 表达的可能性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