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气候漫长的演变历程中,过去的气候变化如同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密码,蕴含着理解未来气候趋势的关键线索。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对许多气候现象有所了解,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于南半球过去的气候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期的气候特征和变化机制,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此外,现有的数值气候模型在预测区域气候变化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变得困难重重。因此,深入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揭示其背后的机制,对于完善气候模型、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为了探索这些未知,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Christian Ohneiser、Catherine Beltran、Michael Bollen 等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聚焦于新西兰南岛哈耶斯湖(Lake Hayes)的沉积物岩芯,通过对其进行详细分析,试图揭开过去气候变化的神秘面纱。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采集了哈耶斯湖的沉积物岩芯,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确定沉积物的年代。接着,利用磁性测量技术,包括磁化率、饱和剩磁(Mrs?)、剩磁矫顽力(Bcr?)等指标的测量,以及一阶反转曲线(FORC)分析,来研究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特征。同时,使用 X 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沉积物中的元素比例,从而推断沉积环境的变化。 研究结果如下:
磁性矿物特征分析:通过 FORC 分析,研究人员识别出三种主要的磁性矿物类型。类型 A 为生物成因的磁铁矿,由趋磁细菌产生,其 FORC 特征为狭窄的中央脊,反映了非相互作用的单畴颗粒。类型 B 为碎屑磁铁矿,其特征为低矫顽力的中央脊和较宽的粒度分布。类型 C 为硫复铁矿(greigite),FORC 图显示为椭圆形中央峰,表明存在具有显著静磁相互作用的天然单畴颗粒。此外,对两个样本(分别来自新仙女木事件和 ACR)的高分辨率 FORC 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生物成因颗粒和硫复铁矿的特征,且生物成因贡献相对稳定,而硫复铁矿浓度有所增加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