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中疾病复发及化疗耐药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人类白血病干细胞(LSCs)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他们发现 AML 的传播由静息的标记保留细胞(LRCs)介导,明确了相关转录因子网络。这为白血病治疗策略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癌症的世界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常见且棘手的血液癌症,它如同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目前,AML 的治疗面临着诸多困境,虽然治疗手段在不断改进,但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强化化疗后,疾病仍会复发,这主要是因为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的存在。LSCs 不仅是 AML 发病的 “罪魁祸首”,还对化疗药物产生抵抗,使得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因此,深入了解 LSCs 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了攻克 AML 的关键所在。
为了揭开 AML 的神秘面纱,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我们理解 AML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将患者来源的 AML 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构建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白血病细胞的特性;其次,利用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SE)化学标记追踪技术结合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对白血病细胞进行标记和分析;还运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包括低输入转座酶可及染色质高通量测序(ATAC-seq)和 RNA 测序,来研究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表达情况;最后,通过单 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对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