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平衡稳定与功能:SARS-CoV-2 Omicron刺突蛋白表面电荷的影响
《npj Viruses》:Balancing stability and function: impact of the surface charge of SARS-CoV-2 Omicron spike protei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npj Viruses
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综述了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S蛋白)表面电荷增加对宿主细胞结合与结构稳定性的双重影响。通过分析热稳定性数据(Tm1/Tm2)和表面电位变化,揭示补偿性突变如何维持刺突蛋白(ECD)的构象稳定性,同时增强与硫酸乙酰肝素(HSPG)的静电相互作用,为病毒适应性进化提供新见解。
表面电荷演化与Omicron刺突蛋白的功能平衡
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的刺突蛋白(S蛋白)通过增加表面正电荷(如BA.1净电荷+9)显著提升与宿主细胞表面负电性硫酸乙酰肝素(HSPG)的初始结合能力。这种静电相互作用促进病毒附着,但可能破坏蛋白质稳定性。热稳定性研究揭示两个关键转变温度:Tm1(45-55°C)反映受体结合域(RBD)构象灵活性,Tm2(64-70°C)对应整个胞外域(ECD)的解折叠。尽管部分突变(如RBD区域电荷增加)具有潜在 destabilizing 效应,补偿性突变(如脯氨酸插入)维持了ECD的总体稳定性,实现功能与结构的微妙平衡。
电荷分布与病毒适应性
Omicron BA.1的刺突蛋白头部区域正电荷密度显著高于野生型(wt),而茎部(S2亚基)保持电中性。这种电荷分布模式在后续变异株(如BA.2、XBB.1.5)中得以保留,但未进一步强化。表1数据显示,JN.1与KP.3的净电荷(+9)与BA.1相当,暗示进化压力限制了电荷过度增加。表面电位计算(图2)证实,正电荷富集区域集中于RBD和N端域(NTD),与HSPG结合位点重叠,而保守的茎部结构维持了膜融合功能所需的刚性。
热稳定性揭示的构象动态
差示扫描荧光法(DSF)和量热法(DSC)数据显示,Omicron的Tm1较wt降低约4K(图3c),表明RBD构象转换能垒减小。冷冻电镜研究支持Tm1对应RBD"上下"状态转换,而BA.1的RBD更倾向"开放"构象以缓解单体间静电排斥。值得注意的是,Tm2在变异株中保持稳定(图4b),说明整体ECD折叠未受电荷增加显著影响。这种"局部柔性-全局稳定"的特性可能优化了病毒对ACE2的识别效率与免疫逃逸能力。
进化中的稳定化机制
Omicron通过多重策略抵消电荷增加的 destabilizing 效应:
生物学启示与未解问题
鼻腔低pH环境(5.5-6.5)会进一步放大刺突蛋白正电性,增强HSPG结合但可能影响构象动力学。当前进化轨迹显示,病毒在电荷介导的宿主粘附与结构稳定性间达到最优平衡。未来研究需关注: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