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Psychology》: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ubtypes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and perceived negative attention bias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中国大学生童年情感忽视的比例高于情感虐待,这与中国父母的情感表达和教育观念密切相关,情感忽视问题需引起重视。CPM 及其亚型能正向预测抑郁,且 EA 与抑郁的相关性更强,可能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自我同情在 CPM(及其亚型)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这符合内摄理论;负性注意偏向在 EA 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但在 EN 与抑郁之间不起作用,可能与威胁感知系统和依恋模式不同有关;自我同情和负性注意偏向的连环中介作用验证了素质 - 应激理论,即压力(CPM)和素质(自我同情和负性注意偏向)相互作用影响大学生抑郁。此外,研究未发现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以往部分研究结果一致。
该研究从自我同情和负性注意偏向的角度,为减轻 CPM 的负面影响、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提示,心理工作者在面对经历过 CPM 的大学生时,尤其是有 EA 经历的学生,应同时关注其情感和认知问题。增强自我同情、减少负性注意偏向的心理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缓解这些学生的抑郁症状;对于经历 EN 的学生,增强自我同情的干预措施可能更为有效。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仅采用问卷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方法,无法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控制其他形式虐待的影响。后续研究可采用纵向研究或实验方法,并控制其他虐待形式的影响,使相关研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