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Venus-P自膨胀肺动脉瓣膜的单中心经验:瓣膜尺寸选择与植入技术的临床启示
《Pediatric Cardiology》: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ith Venus-P Self-expanding Pulmonary Valve: Insights on Valve Sizing and Procedural Techniqu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Pediatric Cardiology 1.5
编辑推荐:
为解决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流出道(RVOT)功能障碍的治疗难题,Leeds Teaching Hospitals Trust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42例Venus-P瓣膜植入病例。研究发现该瓣膜在98%病例中成功植入,术后20.3±19.6个月随访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室容积和双心室每搏输出量显著改善。通过电影荧光测量证实瓣膜在接合层面扩张最充分,为自膨胀瓣膜在复杂解剖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右心室流出道(RVOT)功能障碍患者正成为日益增长的群体。这些患者往往面临传统球囊扩张瓣膜(如MelodyTM和Edwards SAPIEN)无法适配原生或修补后扩张性RVOT的困境。自膨胀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带来曙光,但瓣膜尺寸选择、植入位置与组织特性的复杂交互关系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
Leeds Teaching Hospitals Trust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Pediatric Cardiology》发表了关于Venus-P瓣膜的单中心经验。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42例连续病例,中位年龄39.6岁,体重69.8kg。研究采用多模态评估方法,包括心脏磁共振(MRI)、超声心动图和电影荧光测量,重点分析了瓣膜扩张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结局的关系。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MRI/CT的RVOT形态学评估;2)球囊探查确定着陆区;3)多平面血管造影测量;4)正交投影荧光测量瓣膜扩张比(ER)和偏心指数(EI);5)术后NYHA分级和心室功能随访。队列中79%为法洛四联症(TOF)修复术后患者,均存在严重肺动脉瓣反流(PR)。
研究结果显示,在"瓣膜尺寸与扩张形态评估"方面,经瓣环植入(n=32)与瓣上植入(n=9)呈现不同扩张模式。瓣上植入显示阀体部分(V2-V4)扩张比显著更高(83±6% vs 75±8%, p<0.01),且接合层面(V3)更接近圆形(偏心指数8±4% vs 13±7%)。32mm瓣膜在所有层面呈现更均匀的变形,而较大瓣膜(34/36mm)在流入端(V4-V5)呈现更明显的椭圆形变形。
"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中位数从3mmHg降至2mmHg(p=0.02)。1.2±0.5年MRI随访显示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从146.0±30.0ml/m2降至107.2±19.1ml/m2(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56.3±17.5%提升至59.2±4.9%(p=0.022)。84%患者NYHA心功能改善至I级。
"并发症分析"报告了1例瓣膜移位需手术取出(2.3%),1例心内膜炎和1例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注意的是,5例患者将流出端置于肺动脉分支近端,除1例外均保持良好功能,其中1例在6个月随访时观察到支架自发性形态调整。
在"讨论与结论"部分,研究强调Venus-P瓣膜可通过流入或流出端的充分变形实现稳定锚定,而不必强求阀体部分的约束。提出新的尺寸选择策略:根据预期植入位置的球囊直径,追求瓣膜原始直径15-20%的缩减率,这通常对应瓣环处+2至-2mm的尺寸选择。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基于瓣环或球囊腰部的尺寸选择范式,为优化瓣膜动力学和耐久性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同时指出,瓣上植入虽能获得更好的扩张形态,但需权衡瓣膜稳定性风险,特别在扩张性漏斗形RVOT中仍需考虑经瓣环植入。
该研究为自膨胀肺动脉瓣在复杂RVOT解剖中的应用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参考,其提出的"锚定优先于约束"理念可能影响未来瓣膜设计和使用策略。随着经导管瓣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发现将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终身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