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微分泌性腺癌:简化新近认识的唾液腺及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诊断
《Diagnostic Pathology》:Microsecretory adenocarcinoma: simplifying the diagnosis of a recently recognized salivary gland and cutaneous adnexal neoplasm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Diagnostic Pathology 2.4
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回顾了微分泌性腺癌(MSA)这一新纳入WHO分类的肿瘤实体,重点解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SOX10+/S100+/p63+/p40-)及分子标志(MEF2C::SS18融合基因)。通过40例病例分析,揭示MSA与腺癌非特指型(NOS)的鉴别要点,强调组织学诊断结合有限免疫组化可替代复杂分子检测,为临床实践提供高效诊断路径。
唾液腺肿瘤(SGTs)因其形态学和遗传学的高度异质性成为诊断难点。传统分类中无法明确归类的肿瘤常被诊断为腺癌非特指型(NOS),而分子生物学进展正重塑这一格局。微分泌性腺癌(MSA)的发现即是典型例证——通过靶向RNA测序(RNA-Seq)鉴定出MEF2C::SS18融合基因,使其从腺癌NOS中独立为新实体。值得注意的是,MSA不仅存在于唾液腺,还见于皮肤附属器,提示其多组织起源特性。
40例回顾病例显示,MSA好发于小唾液腺(腭部占47%),皮肤病例多分布于耳道、鼻部等区域。肿瘤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平均直径1.3 cm),年龄跨度17-89岁,女性略多。尽管多数呈惰性病程,但1例发生肺转移,另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伴高Ki-67指数,提示需长期随访。
MSA的病理特征高度一致:
特殊表现包括:假上皮瘤样增生(15%病例)、肿瘤相关淋巴细胞浸润(17.5%),以及极少数出现高级别转化(核异型、坏死)。
MSA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谱:
95.6%病例通过FISH检测到SS18基因重排,RNA-Seq则100%证实MEF2C::SS18融合。其中90.6%为MEF2Cexon7::SS18exon4型,其余变异型可能影响表型。该融合基因通过激活MEF2C(参与造血系统肿瘤)和SS18(滑膜肉瘤相关)的致癌通路驱动肿瘤发生。有趣的是,MSA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MEF2C::SS18L1融合存在同源机制,暗示跨肿瘤类型的分子共性。
需鉴别的肿瘤包括: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高级别转化病例需辅助放化疗。尽管分子检测(如NGS)是金标准,但作者强调在典型病例中,结合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即可确诊,这对资源有限地区尤为重要。未来研究需明确MEF2C::SS18下游通路及其与乳腺癌(MSA病例中有相关病史)的潜在关联,为靶向治疗铺路。
MSA的发现印证了"形态-免疫-分子"三位一体诊断模式的价值,其标准化诊断将逐步减少腺癌NOS这一"垃圾桶"分类,推动精准医学在唾液腺病理中的应用。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