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铜(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DNA 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Journal of Fluorescence》: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a novel Copper(II) Complex: DNA and BSA Binding Studie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编辑推荐:

  为探究新型铜(II)配合物 [Cu (phen)2(NO3)]NO3·H2O 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利用多种分析技术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 DNA 和 BSA 有特定结合模式,这为相关生物化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利用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测量和单晶 X 射线晶体学等分析技术,合成并表征了单核配合物 [Cu (phen)2(NO3)]NO3·H2O 。该配合物表现出 1:1 电解质行为,X 射线晶体学显示 Cu (II) 周围呈扭曲的三角双锥几何构型,由两个 1,10 - 菲咯啉配体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稳定。通过 Hirshfeld 表面分析对晶体学数据进一步分析,量化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其中 O…H 占比 30.3%,H…H 占比 25.6%。利用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进行的 DNA 结合研究显示出减色效应,表明由于空间位阻存在部分插入或沟槽结合模式,结合常数(Kb)为 3.74×104 M-1,说明对 DNA 有较高亲和力。通过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观察到紫外 - 可见光谱的增色现象和 BSA 色氨酸残基的荧光猝灭,表明配合物结合且 BSA 发生构象变化。Stern-Volmer 分析揭示了以结合为主的猝灭机制。根据荧光数据计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范德华力和氢键是配合物与 BSA 结合的主要相互作用,且结合是自发的、焓驱动的。循环伏安法证实了配合物与 DNA 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峰电流降低和峰电位负移,进一步支持了所提出的结合模式。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