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limumab and telitacicept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编辑推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存在挑战,为评估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疗效及安全性、探索预测因素,研究人员开展回顾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泰它西普或更利于早期达 LLDAS、减少激素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战场” 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可谓是一位 “狡黠的对手”。它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像身体内部的 “反叛军”,因免疫调节异常,致使大量自身抗体产生,肆意攻击多个器官系统,引发炎症和功能障碍。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临床症状多变,长期预后也难以把控。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 B 细胞异常在 SLE 发病机制中 “扮演” 着重要角色,尤其是 B 细胞激活因子(BAFF) 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促使 B 细胞过度增殖和成熟。针对这一关键环节,贝利尤单抗(Belimumab)和泰它西普(Telitacicept)应运而生。贝利尤单抗作为 FDA 于 2012 年批准的首个治疗 SLE 的生物制剂,能中和可溶性 BAFF;泰它西普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融合蛋白,可通过结合跨膜激活剂等干扰 BAFF/APRIL 信号通路,自 2021 年起在我国有条件获批用于 SLE 治疗。
近年来,SLE 治疗倡导 “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理念,以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和 SLE 缓解定义(DORIS)等为目标。然而,泰它西普帮助患者实现 LLDAS 的相关临床数据较少,且缺乏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疗效对比的直接随机试验。为填补这些空白,广东省人民医院(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成果发表于《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设计,经广东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ID:S2024 - 170 - 02),收集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开始使用贝利尤单抗或泰它西普治疗的 SLE 患者资料。入组患者需满足 199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 2019 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 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的 SLE 分类标准,接受至少 6 个月药物治疗且疾病处于活动期(SLE 疾病活动指数 2000(SLEDAI - 2K)评分≥6),并保持规律随访。研究过程中,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治疗情况、临床指标等数据,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 LLDAS,同时评估 DORIS 缓解、SLE 应答指数 4(SRI - 4)等次要指标 。
研究运用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倾向得分匹配(IPTW),计算倾向得分(PS)以平衡两组基线特征,减少混杂因素影响。其次,运用多种统计检验方法,如卡方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Student 独立 t 检验、Mann - Whitney U 检验等,对分类数据和连续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与未达到 LLDAS 相关的因素 。
基线特征与治疗效果
研究共纳入 101 例 SLE 患者,贝利尤单抗组 50 例,泰它西普组 51 例。患者以女性为主(92.08%),中位年龄 28 岁。常见临床表现为黏膜皮肤(67.33%)、肾脏(40.59%)和血液系统(39.6%)受累。经 IPTW 调整后,两组基线特征相似。
治疗 24 周时,泰它西普组 LLDAS 达标率(54.86%)显著高于贝利尤单抗组(33.13%);泰它西普组更多患者泼尼松剂量≤7.5mg / 天;两组 SRI - 4 应答率、DORIS 缓解率无显著差异 。52 周随访时,泰它西普组 LLDAS 达标率(66.46%)仍高于贝利尤单抗组(50.40%)。
血清学指标变化
治疗期间,两组抗双链 DNA(dsDNA)抗体浓度降低,补体 C3 水平升高,之后保持稳定,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泰它西普组补体 C4 水平在 24 周内始终较高;两组血清 IgG 水平随时间下降,12 周后稳定,不过泰它西普组出现严重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 IgG<5g/L 或 IgG<7g/L )的频率相对较高 。
狼疮肾炎治疗结果
41 例狼疮肾炎(LN)患者接受治疗,经 IPTW 调整后,两组尿蛋白肌酐比(UPCR)均显著降低,但组间无差异。在肾脏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主要疗效肾脏缓解(PERR)方面,两组在 12 周和 24 周时均无显著差异,且均未出现肾功能恶化或肾脏病情复发 。
未达 LLDAS 的相关因素
单因素分析显示,泰它西普治疗、抗 SSA 阳性、补体 C3 水平升高与未达到 LLDAS 风险降低相关;医师总体评估(PGA)水平升高、基线泼尼松剂量增加则增加风险。多因素分析表明,泰它西普治疗和补体 C3 水平升高是与未达到 LLDAS 风险降低相关的独立因素 。
安全性分析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贝利尤单抗组 24%,泰它西普组 25.49%),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感染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和尿路感染,经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后均恢复。部分泰它西普组患者因感染和严重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调整剂量 。
研究表明,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治疗 SLE 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泰它西普在早期达到 LLDAS 和减少糖皮质激素暴露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不过,由于研究为观察性设计且样本量有限,这些结果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但该研究为 SLE 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打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