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 镜)在临床实践中是一种有效减缓近视进展的方法,同时还能矫正近视屈光不正。此前研究发现,佩戴 OK 镜后周边视野的屈光状态会从远视性离焦转变为近视性离焦,这被认为是 OK 镜控制近视的关键机制。然而,OK 镜对近视眼中近点周边屈光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近距离视觉中,眼睛调节时,眼屈光状态会在中央 30° 直径的视野内均匀变化,这会使整个视野的屈光轮廓向远视方向移动,从而中和一部分 OK 镜诱导的周边近视性屈光。因此,研究佩戴 OK 镜后调节眼的周边屈光变化,对于深入了解 OK 镜控制近视的机制至关重要。
1. 中央和周边屈光变化:在视网膜中心,佩戴 OK 镜前后的球镜等效值(M)和散光(C)在基线和 1 个月随访测量中无显著差异。但在周边区域,佩戴 OK 镜后,M 值随偏心度变化显著,在 25cm 和 50cm 注视距离下,N30°、N25°、N20°、T15°、T20°、T25° 和 T30° 处均有显著变化(配对 t 检验,t > 2.34,p < 0.03)。 2. 相对周边屈光误差变化:佩戴 OK 镜前,周边屈光误差相对于中央误差随偏心度增加而逐渐远视;佩戴后,相对周边屈光误差随偏心度增加向负方向移动,即更偏向近视。在颞侧视网膜,两种调节水平下相对周边屈光误差无显著差异;在鼻侧视网膜,4D 调节刺激下的相对周边屈光误差比 2D 调节刺激下更负,且佩戴 OK 镜前后均是如此。此外,佩戴 OK 镜后,对应颞侧和鼻侧偏心度的相对周边屈光误差存在显著差异,颞侧更近视。 3. 周边散光变化:佩戴 OK 镜后,散光分量 J180变化显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 = 28.12 和 29.65,p < 0.001,分别对应 50cm 和 25cm),尤其是在大偏心度处。J45的绝对值在佩戴 OK 镜后,在鼻侧和颞侧周边区域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加,鼻侧为远视,颞侧为近视。
研究结论表明,OK 镜诱导的周边屈光近视性偏移在一定程度上被眼睛调节时屈光力的不足变化所抵消。即使在中央和近周边视网膜区域屈光误差变为相对远视(由于调节滞后),但在远周边区域,佩戴 OK 镜的近视眼睛在调节过程中仍保持相对近视屈光。
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 OK 镜控制近视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 OK 镜在调节过程中能维持周边近视性离焦,这可能是其控制近视进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排除标准不明确、未评估调节功能、样本量未计算、未讨论瞳孔大小的影响等。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 OK 镜对近视控制的影响,优化 OK 镜设计,提高近视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