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Anesthesiology》:Ultrasonography-guided catheter-over-needle insertion for caudal epidural catheter placement in adults: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编辑推荐:
为解决尾硬膜外导管置入(CECP)技术挑战及安全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展实时超声引导下经骶裂孔 CECP 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这为肛肠手术围术期麻醉和术后疼痛治疗提供新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肛肠手术的世界里,术后疼痛如同一只 “拦路虎”,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体验。传统的尾硬膜外阻滞虽有应用,但单一阻滞难以满足肛肠术后长期、有效的镇痛需求。而尾硬膜外导管置入(CECP)技术,虽能实现持续镇痛,却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骶裂孔解剖变异大,部分患者骶裂孔狭窄,导致导管置入失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骶裂孔靠近肛门,发生椎管内感染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此外还存在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因此,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 CECP 方法迫在眉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上锦南府医院的研究人员为此展开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Anesthesiology》上。该研究表明,实时超声引导下经骶裂孔采用导管套针进行 CECP 技术,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能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为肛肠手术围术期麻醉和术后疼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研究人员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
- 超声定位技术:利用超声确定骶裂孔位置,测量骶管深度、皮肤到骶尾韧带下缘距离等参数,辅助穿刺操作。
- 导管套针置入技术:选用 16-gauge 静脉导管替代传统 Tuohy 针进行导管置入,金属引导针引导外套管穿过骶尾韧带,再置入硬膜外导管。
- 麻醉及评估技术:在 CECP 前先进行尾神经阻滞,术后通过多种方式评估镇痛效果,调整镇痛方案 。
下面来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患者基本信息:研究共纳入 233 例患者,中位年龄 38.6±10.3 岁 ,54.9% 为男性,手术类型主要包括混合痔、肛瘘和肛周脓肿。
- 超声测量参数:在骶裂孔顶点的超声横切面中,骶管平均深度为 5.07±1.38mm,皮肤到骶尾韧带下缘平均距离为 14.24±4.18mm,双侧骶角平均距离为 8.00±1.94mm;纵切面中,骶尾韧带平均厚度为 4.38±1.00mm。94.4% 的患者骶管深度>3mm。
- CECP 成功率:231 例患者成功完成 CECP,成功率达 99.1%。其中首次穿刺成功率为 77.7% ,第二次为 12.8% ,第三次为 8.6%。
- 并发症情况:6 例患者在 CECP 过程中遇到高阻力,1 例患者出现硬膜外导管剪切,无血管内导管置入、硬膜穿刺、椎管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在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该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超声引导可清晰显示骶裂孔解剖结构,降低穿刺失败风险。其次,16-gauge 静脉导管相较于传统 Tuohy 针,更适合骶管导管置入,其柔软、小巧的特点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 。再者,采用侧卧位和平面外超声引导技术,方便患者体位转换,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穿刺准确性。同时,研究中通过多种措施预防感染,如皮下隧道固定导管、严格无菌操作等,使得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仅由一名麻醉医生操作,无法评估不同经验水平医生对该技术效果的影响;对于骶管狭窄或闭合患者、超肥胖患者适用性有限。但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肛肠手术的术后镇痛提供了创新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有望改善众多肛肠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