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结肠吻合口渗漏(CAL)这一术后严重并发症机制不明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小鼠结肠吻合口组织不同肠层在愈合各阶段转录谱的研究。结果发现黏膜 / 黏膜下层(M/SM)和肌层(ME)愈合阶段大多同步,M/SM 转录谱可区分 CAL 和结肠吻合口愈合(CAH)。这为探究 CAL 机制及寻找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
在结直肠手术中,当病变组织被切除后,肠道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吻合手术来恢复。然而,术后结肠吻合口愈合(CAH)却常常出现问题,结肠吻合口渗漏(CAL)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在 1 - 19%。CAL 会导致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甚至引发败血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尽管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不断进步,但 CAL 的发生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并未明显下降。这是因为目前对 CAH 的机制了解不足,现有研究大多是从皮肤伤口愈合的研究中进行推断,忽略了皮肤和肠道伤口愈合的差异,而且很少有研究关注肠道不同层在愈合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为了深入探究 CAH 和 CAL 的机制,德国波恩大学医院(Department of Surgery, University Hospital of Bonn)、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Amsterdam UMC - University of Amsterdam)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通过构建小鼠结肠吻合模型,对术后不同时间点吻合口组织的黏膜和黏膜下层(M/SM)以及肌层(ME)进行转录谱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为理解结肠吻合口愈合和渗漏的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M/SM 的转录特征可区分 CAL 和 CAH:在术后 72h,50% 的小鼠出现 CAL。主成分分析(PCA)显示,ME 层的 CAL 和 CAH 样本聚类在一起,无法区分;而 M/SM 层的 CAL 和 CAH 样本聚类分开,差异基因分析表明 CAL 组有 383 个基因上调,186 个基因下调。
CAL 中 ECM 重塑和伤口愈合通路下调:对 M/SM 层 CAL 和 CAH 样本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 CAL 组下调基因与 ECM 重塑、伤口愈合和细胞迁移等相关。通过与未手术的对照组比较,发现 CAL 组缺乏一些参与这些通路的关键基因,如 Col18a1、Col16a1、Pdpn 和 Timp1等。蛋白质水平的验证也发现,CAL 组的胶原蛋白含量低于 CAH 组,IL - 34 在 CAL 组表达降低,而 Bambi 在 CAL 组表达升高。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详细描述了 CAH 和 CAL 过程中 M/SM 和 ME 层的转录变化。发现这两层在伤口愈合的炎症、增殖和重塑阶段大多同步,但也存在一些差异。M/SM 层的转录谱差异能够区分 CAL 和 CAH,且 CAL 的发生可能与 M/SM 层愈合过程中的异常有关,尤其是 ECM 重塑和伤口愈合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这一研究为进一步探究 CAL 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所确定的相关基因可能成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预测 CAL 的发生。同时,也为未来研究不同阶段吻合口炎症和愈合的基因调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改善结肠吻合口愈合、降低 CAL 发生率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