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连续测量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的P0.1?:一项关乎拔管成败的关键临床研究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Automatic continuous P0.1 measurements during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clinical study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2日 来源:Annals of Intensive Care 5.7

编辑推荐:

  在重症监护中,机械通气撤机评估是一大难题。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自动连续测量气道闭塞 100 毫秒内压力()的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值在拔管失败等情况中更高,但因其值重叠大,难以单独预测拔管结果。该研究为撤机评估提供了新方向。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里,机械通气(MV)是帮助重症患者呼吸的重要手段,但撤机过程却充满挑战。医生需要精准评估患者自主呼吸的能力,判断何时撤机才安全。目前常用的自发呼吸试验(SBT)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呼吸驱动,但之后的再通气期对防止撤机后再次插管的作用存在争议 ,而且评估患者在这一时期的呼吸驱动和神经呼吸状况至关重要却缺乏有效方法。测量气道闭塞 100 毫秒后的压力()是一种能评估呼吸驱动的非侵入性方法,不过以往的测量需要手动操作,较为不便。如今虽有自动估算的,可相关临床数据却很少。为了弄清楚在撤机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它与拔管成败的关系,法国雷恩大学医院(CHU de Renne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这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Intensive Care》上,为机械通气撤机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为插管超 24 小时且符合撤机标准的成年患者,明确了纳入和排除标准。其次,使用 Servo U 呼吸机自动测量,同时监测记录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多项生理指标。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如线性混合模型、逻辑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 患者基本情况:研究期间,1485 名患者入住 ICU,409 名接受 MV,最终 212 名患者纳入研究。成功拔管和拔管失败患者的基本特征相似,但拔管失败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更高,咳嗽效率更低12
  • 值比较:总体来看,不同结局组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SBT 失败组和拔管失败组的值明显高于成功拔管组。而且,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值高于无 ARDS 患者,使用不同气道湿化系统时值也不同,加热湿化系统会使值降低347
  • 与拔管失败的关联: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再通气期的与拔管成功显著相关,而 SBT 期间的与拔管成功无明显关联。交叉验证模型表明,再通气期的预测准确性较高,其与通气比存在中度显著相关性56
  • 变化及差异:拔管失败组的重复测量值明显高于成功组,但两组数值重叠度高。在 SBT 和再通气期间的变化(delta )在拔管成功和失败组间差异显著,失败组 delta 更大8
  • 变异性分析:SBT 和再通气期间,拔管成功组和失败组的变异系数以及呼吸频率变异系数均无显著差异9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值在拔管失败、SBT 失败以及有 ARDS 的患者中较高,且 SBT 和再通气期间的差值在拔管失败患者中更大,这意味着他们的呼吸中枢激活水平更高。不过,由于值重叠范围大,单独依靠它来预测拔管失败并不可靠。但在多模式评估方法中,或许能为撤机和拔管决策提供更多参考。该研究首次在临床中分析了 SBT 和再通气期间的重复测量值,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有限且为单中心研究,未与其他评估呼吸中枢激活的方法进行比较。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作用 。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

    生物通精彩推荐 • 揭开黑珊瑚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纱:新发现与深远意义 • 创新肝脏移植器官保存法: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喂饱巨噬细胞,助力肝脏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