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FXI抑制剂在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防治中的应用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Factor XI inhibitor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and arterial thromboembolism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编辑推荐:
本文综述探讨了靶向凝血因子XI(FXI)的新型抗凝策略,其通过选择性抑制血栓扩展而减少出血风险。目前FXI抑制剂(包括ASO、单抗和小分子药物如asundexian)在骨科手术和房颤患者中显示出剂量依赖性抗栓效果,但III期试验提示需平衡卒中风险。该领域为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了新方向,多项II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FXI抑制剂的生物学基础与研发逻辑
凝血因子XI(FXI)在血栓形成中扮演独特角色:作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放大器,其对血栓扩展至关重要,但对正常止血影响较小。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抗凝治疗的理想靶点,有望实现“解耦联效应”——即保留止血功能的同时抑制病理性血栓。目前研发的FXI抑制剂涵盖三大类:反义寡核苷酸(ASO)通过抑制肝脏FXI合成发挥作用;单克隆抗体(如abelacimab)直接阻断FXI活化;小分子药物(如asundexian)则靶向活化FXI(FXIa)的催化结构域。
临床证据与突破性进展
骨科手术领域的II期试验显示,FXI抑制剂较依诺肝素(enoxaparin)显著降低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相对风险降低35-50%),且大出血事件无统计学差异。然而,首个针对房颤患者的III期试验(PACIFIC-AF)引发关注:小分子FXIa抑制剂asundexian虽较阿哌沙班(apixaban)减少31%出血,但卒中发生率更高(HR 1.51)。这一“疗效-安全性悖论”提示FXI抑制强度需个体化调整,可能需根据血栓/出血风险分层给药。
未来方向与挑战
当前FXI抑制剂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针对心肌梗死后的LIBREXIA-MI和缺血性卒中后的LIBREXIA-STROKE两项III期试验正在评估其长期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FXI抑制可能对炎症相关血栓(如COVID-19相关凝血异常)具有特殊价值,因其可干扰接触系统激活。但需警惕潜在耐药机制——动物模型显示,极高剪切力条件下可能绕过FXI依赖的血栓形成通路。
药理特性比较
ASO类药物(如IONIS-FXIRx)半衰期长达4周,适合长期预防;单抗(如OSC-8)可每月皮下注射;小分子药物则需每日口服。药效学差异显著:ASO降低FXI水平>80%时才显效,而单抗仅需50%抑制率即可阻断FXIa生成。这种差异可能解释为何asundexian在房颤中抗栓效果不足——其谷浓度时FXIa抑制率仅30-40%。
转化医学启示
FXI抑制剂的发展标志着抗凝治疗从“全面阻断”向“精准干预”的范式转变。未来需解决三大问题:最佳适应症选择(VTE预防vs慢性病治疗)、实验室监测标准(是否需要FXI活性检测)、以及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者)的剂量优化。随着基因测序普及,FXI缺乏症人群的自然史研究或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线索。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