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年龄与性别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与血管密度的影响:一项基于OCTA的大样本横断面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ina and Vitreous》:Exploring the impact of age and gender on retinal and choroidal thickness and vascular densiti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ina and Vitreous 2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通过Optovue RTVue OCTA对234名5-97岁健康人群进行3×3 mm黄斑扫描,首次系统揭示年龄与性别对分层视网膜厚度(RT)、脉络膜厚度(CT)及血管密度(VD)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中层视网膜厚度(MRT)终生稳定,而浅层毛细血管丛(SVD)密度在20-40岁达峰后显著下降,男性除旁中心凹深部血管丛(DVD)外所有VD参数均高于女性,为建立亚洲人群OCTA标准数据库提供关键依据。
长期以来,关于视网膜分层厚度和血管密度随年龄变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有报告称视网膜厚度(RT)每年减少0.53μm,也有研究认为黄斑厚度与年龄无关。这种分歧可能源于样本量不足、年龄跨度有限或检测技术差异。更棘手的是,既往研究多聚焦欧美人群,亚洲数据严重匮乏。为此,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ina and Vitreous》。
研究团队采用横断面设计,纳入234名5-97岁健康受试者的435只眼,通过Optovue RTVue OCTA系统进行3×3 mm黄斑扫描。关键技术包括:自动化分层算法测量内层视网膜厚度(IRT,从内界膜到内丛状层外缘)、中层视网膜厚度(MRT,内丛状层到外丛状层外缘)和外层视网膜厚度(ORT,外丛状层到Bruch膜);血管密度(VD)计算采用二值化血流密度百分比;脉络膜血管指数(CVI)通过管腔面积与总面积比值评估。统计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GEE)处理眼间相关性。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血管密度的年龄相关性变化
整体趋势显示,20-40岁是血管密度的"黄金时期",浅层血管丛(SVD)密度在此阶段达峰(25.31±5.65%),70岁后骤降至15.96±5.73%。深部血管丛(DVD)和脉络膜毛细血管(CVD)则呈现持续递减趋势,每年分别减少0.48%和0.32%。有趣的是,旁中心凹CVD在40岁前反而有所增加,暗示脉络膜血管存在特殊重塑机制。
视网膜厚度的生命周期轨迹
全视网膜厚度在20-40岁最厚(261.9±19.22μm),内层视网膜厚度(IRT)在20岁达到巅峰(49.87±10.45μm)。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中层视网膜厚度(MRT)的"超稳定性"——在中心凹区50岁最厚(46.98±7.01μm),在旁中心凹区10-20岁最厚(73.24±5.57μm),但波动幅度不足5%,提示该结构可能是视网膜的"骨架支撑"。
性别差异的量化证据
男性在几乎所有参数上均占优势:整体中心凹VD高出3.82%(22.22% vs 18.4%),全视网膜厚度多10.35μm。唯一例外是旁中心凹DVD,女性以54.44±3.45%显著高于男性的52.62±3.37%(P<0.001)。这种差异在40-50岁组最为明显,女性中心凹SVD(16.24±7.06%)甚至不足男性(22.74±7.21%)的71.4%。
脉络膜血管的特殊性
与其他参数不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终生稳定在0.7±0.02,但50-60岁女性出现0.72±0.004的峰值。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在20-40岁最小(0.23±0.09 mm2),可能与此时段视网膜代谢需求峰值相关。
这项研究建立了首个覆盖5-97岁亚洲人群的OCTA标准数据库,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学术争议,更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照。发现MRT的稳定性提示其可能成为青光眼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想监测靶点;而40岁后VD的加速下降则警示这是干预血管性眼病的关键窗口期。性别差异的量化数据为解释女性更高的黄斑裂孔发病率提供新视角——女性较薄的视网膜(251.55±18.25μm vs 261.9±19.22μm)可能更易发生机械性损伤。
研究也存在3×3 mm扫描范围有限、样本地域集中等局限。未来需要结合广域OCTA和长期随访,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变化与具体眼病的因果关系。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已经为理解人类视觉系统衰老规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