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治疗潜力

《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Flavonoids fo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 3.1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Kandpal等研究发现槲皮素通过mTOR依赖的自噬途径增强远程缺血预处理(RIC)的心脏保护作用,但该效应可被酮胺抑制。研究揭示了黄酮类化合物与RIC联合治疗的剂量依赖性协同效应,为优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联合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首要死因,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临床介入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当血流恢复时,反常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反而会加重组织损伤,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灌注悖论"。目前临床缺乏特效防治手段,传统缺血预处理虽能减轻损伤,但存在侵入性强、时间窗严格等局限。在此背景下,Baylor医学院的Yochai Birnbaum团队与西班牙Sant Pau研究所的Gemma Vilahur合作,对Kandpal等发表于《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的研究进行了深度述评,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联合远程缺血预处理(RIC)的创新治疗策略。

研究采用离体大鼠心脏模型,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TTC染色定量心肌梗死面积。通过腹腔注射酮胺阻断mTOR通路,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物。研究比较了25mg/kg与50mg/kg槲皮素剂量效应,并分析其与RIC的协同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槲皮素显著减少梗死面积(p<0.01),且低剂量组与RIC联用呈现显著协同效应(梗死面积减少42%),而高剂量组未见此效应。酮胺预处理使槲皮素的保护作用降低31%,提示mTOR依赖的自噬途径参与调控。值得注意的是,Chen等研究发现槲皮素在肾脏模型中反而抑制mTOR表达,这种组织特异性差异可能与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调控有关。在信号机制方面,槲皮素通过维持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抑制NOX2(NADPH氧化酶2)减轻氧化损伤,同时STAT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通路也被证实参与调控。

讨论部分强调三个关键发现:首先,黄酮类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呈现U型剂量曲线,25mg/kg槲皮素与RIC联用效果最佳,50mg/kg反而丧失协同效应,这与斑马鱼研究中抗氧化酶的剂量效应一致。其次,不同黄酮衍生物比较显示,杨梅酮和飞燕草素的保护效力优于槲皮素(p<0.05)。最后,尽管临床RIC试验结果存在争议,但结合黄酮类药物的多靶点特性(同时调控mTOR、AMPK、KATP通道等),可能突破当前治疗瓶颈。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系统论证了槲皮素与RIC联用的最佳剂量窗口,为临床转化提供精确用药依据;揭示酮胺麻醉可能干扰心脏保护效应的潜在机制,提示临床研究需规范麻醉方案;通过比较不同黄酮衍生物的生物活性,为开发新型复合制剂指明方向。未来研究需在大型动物模型验证该策略,并探索黄酮类药物与其他预处理方式的组合效应。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