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耳鼻喉科医生诊断颅内压升高的挑战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The challenge of diagno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elevations as an otolaryngologist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来源: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1.9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慢性鼻窦炎(CRS)和偏头痛症状与颅内压升高(eICP)的鉴别诊断挑战。作者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系统阐述了eICP的病理机制(涉及AQP4、glymphatic系统等)、影像学特征(空蝶鞍、视神经鞘直径增宽等)及多学科管理策略,强调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面部疼痛/耳闷胀患者应考虑eICP可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病理生理学的交叉点
eICP与偏头痛的关联源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共同激活机制。颅内压增高导致硬脑膜静脉窦充血,刺激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神经纤维释放疼痛信号。最新研究发现glymphatic系统在脑脊液(CSF)清除中起关键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间质液流动异常,可能同时参与偏头痛慢性化和IIH的发病过程。此外,筛板作为glymphatic引流至鼻腔淋巴管的关键通道,其功能障碍可能引发CSF回流异常。
影像学的诊断路标
三种特征性影像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空蝶鞍(垂体腺占据<50%垂体窝,特异性达95.3%)、视神经鞘直径(ONSD)>5mm(敏感性81%),以及双侧静脉窦狭窄>50%(IIH患者几乎100%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具有动态监测价值——腰椎穿刺24小时后ONSD可减少0.4-0.5mm,而成功治疗后空蝶鞍容积可逆性增加18%。
临床管理的多维策略
治疗需兼顾症状控制与病因干预:乙酰唑胺可同时降低ICP和预防偏头痛;体重指数(BMI)>30患者减重10%能显著改善症状;难治性病例需神经外科会诊评估脑室-腹腔(VP)分流术。对于合并贫血、结节病等基础疾病者,纠正原发病可能意外缓解顽固性头痛。
典型案例的启示
54岁女性患者长期误诊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最终MRI显示横窦狭窄和部分空蝶鞍,铁剂联合乙酰唑胺治疗显效;72岁男性尽管无视乳头水肿,但7mm的ONSD和静脉窦血栓提示eICP,VP分流术后症状即刻缓解。这些案例印证了全面评估的必要性。
未来展望
亟待建立更精确的临床预测模型,整合风险因素(女性、肥胖、结缔组织病)、症状谱(波动性耳鸣、超听敏)和影像标志物。基础研究应聚焦glymphatic-CSF-淋巴管轴在头痛病理中的作用,为开发新型诊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