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评估沙漠粉尘肺毒性的模型及现有研究成果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Models to evaluate the pulmonary toxicity of desert dust and 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 them so far: a mini-review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0日 来源: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1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沙漠粉尘(PM10/PM2.5)对呼吸系统的危害机制,对比了流行病学、体内(in vivo)和体外(in vitro)模型的优劣,重点探讨了炎症(NLRP3炎症小体、TLR4/MyD88通路)、氧化应激(iNOS、SOD)等分子机制,并指出未来需通过类器官(organoids)等新方法学(NAMs)解决粉尘成分复杂性和长期暴露评估的挑战。
沙漠粉尘(SDS)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其跨区域传输携带的矿物(石英、层状硅酸盐)、微生物(细菌、真菌)及吸附污染物(SOx、NOx)构成复杂混合物,可深入肺泡(<10 μm),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通路(如TLR4/MyD88)诱发呼吸系统疾病。联合国数据显示,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正威胁数亿人健康,亟需多维度毒性评估。
流行病学
短期暴露与死亡率上升、慢性病(哮喘、COPD)急性加重显著相关,但病因学关联受限于混杂因素(如共暴露污染物)。例如,亚洲沙尘事件后,台北地区住院率增加11%,而慢性病发病证据仅见于个案(如尘肺病)。
体内研究
啮齿类动物吸入/滴注实验揭示:
体外模型进阶
沙漠粉尘的急性危害已明确,但慢性效应和成分特异性需结合高通量筛查(如自动化ALI)与多组学分析。推动类器官免疫化(如巨噬细胞共培养)和跨学科合作,将加速从机制研究到公共卫生防护的转化,最终实现动物实验替代(NAMs)与精准风险评估。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