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FOXC1远端调控元件位移作为人类疾病潜在机制的新证据
《Human Genomics》:Displacement of distant regulatory elements of FOXC1 as a potential human disease mechanism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0日 来源:Human Genomics 3.8
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的Jesús-José Ferre-Fernández等研究者开展的系统研究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团队通过跨物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FOXC1/foxc1a基因下游鉴定出三个高度保守的调控区域CED1-3,并利用斑马鱼模型和临床病例分析,证实这些远端元件对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Human Genomics》上,为发育性眼病的分子诊断开辟了新视角。
研究主要采用三种关键技术:1)跨物种保守性分析鉴定FOXC1/foxc1a同源调控区域;2)CRISPR-Cas9介导的斑马鱼基因组编辑构建CED缺失模型;3)临床病例的基因组重排分析与转录组验证(使用患者结膜组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将实验模型发现与人类病例的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进行了有机整合。
研究结果部分:
"斑马鱼模型揭示CED元件的调控功能":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CED2/3双缺失和CED1-3三缺失斑马鱼系,发现这些缺失导致foxc1a表达量显著降低(约40-60%),并引发眼前节发育缺陷、心脏水肿等表型,与已知foxc1功能缺失表型谱高度一致。
"人类病例验证调控元件的临床相关性":分析Plaisancié等报道的6p25平衡倒位病例(inv(6)(p25.1p25.3)dn),发现倒位使CED2(chr6:1778296-1778362)和CED3(chr6:1903895-1904034)远离FOXC1启动子达2.8-3.0 Mb,患者表现为巩膜角膜化和小眼畸形等典型FOXC1缺陷症状,且突变等位基因完全沉默。
"调控机制的进化保守性":比较基因组学显示CED区域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序列保守性和染色质开放特征,斑马鱼与人类调控元件存在功能同源性,证实FOXC1调控网络在3.5亿年进化过程中保持稳定。
结论与讨论:
这项研究首次将FOXC1远端调控元件的实验生物学证据与人类疾病病例直接关联,提出"调控元件位移"可作为发育性疾病的新型致病机制。其科学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1)机制上,证实拓扑关联域(TAD)外调控元件通过长程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2)临床上,建议将FOXC1下游300kb区域纳入发育性眼病的常规检测范围;3)方法论上,建立了"动物模型-临床病例"双向验证的研究范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ED2/3与FOXC1的直线距离虽达100kb以上,但其调控作用可能通过染色质环化(chromatin looping)实现,这为理解非编码区变异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典型范例。
该研究的局限在于尚未解析CED元件的精确分子作用机制,且当前病例样本量有限。未来研究可结合4C/Hi-C等技术描绘FOXC1位点的三维基因组互作图谱,并扩大临床筛查以确定CED变异在人群中的真实频率。这些发现不仅对眼发育疾病的诊断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更为其他转录因子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