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靶向新生儿Fc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研发管线与进展
《BioDrugs》:Targeting the Neonatal Fc Receptor in Autoimmune Diseases: Pipeline and Progres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0日 来源:BioDrugs 5.4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新生儿Fc受体(FcRn)在IgG抗体稳态调控中的核心作用,及其作为创新治疗靶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文章详细解析了FcRn与IgG的pH依赖性结合机制(1:2化学计量比),综述了efgartigimod(ARGX-113)、rozanolixizumab(UCB7665)等5种临床阶段FcRn拮抗剂的结构设计差异(如MST/HN突变、IgG4 S241P修饰等)和临床疗效数据,特别关注其在重症肌无力(gMG)、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等疾病中的突破性治疗表现。作者团队来自奥斯陆大学医院和Authera生物公司,兼具学术深度与转化医学视角。
新生儿Fc受体(FcRn)是一种异源二聚体蛋白,由重链(α1-α3结构域)与β2-微球蛋白(β2m)组成,其结构类似于MHC I类分子。该受体通过pH依赖性机制(酸性pH 6.0-5.0结合,中性pH 7.4解离)同时调控IgG和白蛋白的循环半衰期。IgG以1:2化学计量比结合FcRn,形成"倒置"构象使Fab区朝向细胞膜,而白蛋白则以1:1比例结合非重叠位点。Rab GTP酶(Rab4/Rab11)和钙调蛋白分别调控FcRn的循环与转胞吞途径,这种精细的运输机制使其在全身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并发挥多重功能。
80%循环抗体属于IgG类,其长达21天的半衰期导致自身抗体(如抗AChR IgG1/IgG3)在重症肌无力(gMG)中持续攻击神经肌肉接头。不同疾病具有特征性IgG亚类分布:甲状腺眼病(TED)以IgG1为主,寻常型天疱疮则多见IgG4。自身抗体通过补体激活(如gMG中C5b-9膜攻击复合物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如狼疮肾炎)或直接阻断靶蛋白功能(如MuSK抗体干扰LRP4聚集)等机制致病。值得注意的是,约25%自身免疫病患者存在明确的自身抗体驱动病理。
基于FcRn饱和性结合特性,2005年首次证实抗大鼠β2m单抗(4C9)可加速IgG清除。关键突破包括:Ward团队开发的MST/HN突变体(M252Y/S254T/T256E/H433K/N434F)通过增强FcRn亲和力竞争性抑制IgG回收;UCB公司构建的rozanolixizumab采用IgG4-S241P框架避免Fab臂交换;batoclimab(IMVT-1401)则通过L234A/L235A突变消除FcγR结合。临床前模型显示,FcRn拮抗可使IgG水平降低50-80%,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关节炎模型中显著改善疾病活动度。
目前5种进入临床的拮抗剂呈现差异化设计:efgartigimod作为工程化IgG1 Fc片段(Vyvgart?)已获批用于gMG,其pH依赖性结合带来85-104小时半衰期;rozanolixizumab(Rystiggo?)则以IgG4框架实现皮下给药,对FcRn的皮摩尔级亲和力导致非线性药代动力学;nipocalimab(M281)采用N297A去糖基化设计,专攻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领域。值得注意的是,batoclimab在TED试验中出现的LDL升高(+65%)与白蛋白下降(-31%)提示不同拮抗剂对FcRn-白蛋白通路的差异化影响。
ADAPT研究证实efgartigimod使gMG患者IgG降低75%,54.7%患者达到MG-ADL评分改善。在Sj?gren综合征(DAHLIAS试验)和RA(IRIS-RA研究)等疾病中也显示潜力。下一代药物如ARGX-213(Fc-Albumin VHH融合体)和VRDN-008通过延长半衰期实现每月给药。创新策略包括Seldeg技术(抗原-Fc融合体靶向清除特定自身抗体)和FcRn基因编辑疗法。除自身免疫病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清除腺相关病毒(AAV)中和抗体,提升基因治疗可及性。
常见不良事件包括头痛(15-30%)、感染风险(约10%)和注射部位反应。白蛋白波动幅度因药物而异(efgartigimod可致+10%,而nipocalimab导致-23%)。妊娠期应用需谨慎,灵长类研究显示高剂量rozanolixizumab可能引发胎儿毒性,但UNITY研究证实nipocalimab在HDFN预防中的安全性。疫苗接种研究提示FcRn拮抗虽降低抗体滴度但不完全阻断免疫应答。
相较于B细胞耗竭(如抗CD20疗法)或补体抑制(如eculizumab),FcRn拮抗提供快速、可逆的IgG调控方案。与IVIg相比,其特异性更强且无容量负荷风险。临床挑战在于部分CIDP患者对治疗无响应,提示疾病异质性。联合策略(如FcRn拮抗+C5抑制剂)可能成为未来方向,而基于CRISPR的FcRn永久编辑技术正在探索中。随着对FcRn结构生物学认识的深化,精准调控其运输通路将开辟更广阔的治疗前景。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